多义词、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义词、文学翻译与翻译批评 张志强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南 新乡453002) 摘要:本文作者以多义词“good”词义的理解与翻译为例,在模糊语言学、语境学和文学文体学这一较广的视域内, 对文学翻译及文学翻译评论进行了多维度思考,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多义词;意义;语境;文学翻译;翻译批评 Polysemous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ZHANG Zhi-qiang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2,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interpre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of the polysemous word good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paper brings forth his reflection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on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the light of fuzzy linguistics, context studies and literary stylistics. Key words: polysemous words; meaning; context;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criticism 引言 伍谦光(1988:190-191)在其《语义学导论》一书中,借用英国语义学家Ruth M. Kempson 的Semantic Theory第八章中对两个例句的讨论,来谈“歧义”与“语义含混”的区分。这两个例句是:(1)She has good legs. (2) He is a good student. Kempson说,有人认为第一个句子是有歧义的,因为可以将其理解为:“She has healthy legs”;“She has beautiful legs”;“She has legs which function well”。有人认为第二个句子也有歧义,因为可以将其理解为:“He is a student who behaves well”;“He is a student who works well”;“He is a student who gets high marks”;“He is a student who shows a high level of ability”。对于这两个句子是不是歧义句,语言学家意见不一。如果把“good”视为一个有不同意义(健康、漂亮等)的多义词,则上述例句应归为“歧义句”;如果人们对“good”的不同解释是因为它的意义太过宽泛,不够明确,缺少“专指性”,则上述例句应视为“语义含混”句。Kempson进而指出,“尽管语言学家都一致认为“歧义”和“语义含混”是不同的,但是要把这两者明确地区别开来,却相当困难。”吴世雄和陈维振(2001:9)在其“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一文中,称Kempson所说的“vagueness”(吴谦光译为“语义含混”),“基本上是一种模糊现象,同真正的语义含混不清是有区别的”。看来我们要区分的不仅仅是“歧义”和“语义含混”,而且还有“语义含混”与“模糊”。 笔者认为,语言学家在对语言进行分类、描述时用语上的混乱,正说明了人类自然语言本身存在着许多模糊现象,也说明了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认识存有许多模糊现象。再比如,有人主张应将词的多义性、概括性同词的模糊性区别开来,但真要将它们清楚地区分开来却远非易事。我们在伍铁平(1999:104)的《模糊语言学》一书中就可看到以下文字:“博林杰还谈到词的多义性同模糊性有时不大好区分。”事实上,各种语言中都有许多象“good”这样的多义词,它们的意义在有些上下文里清晰可辨,而在另一些上下文里却模糊不定。对于做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人来讲,处理好意义模糊笼统的多义词至关重要。就拿本文开头的两个英文句子来说吧,在一个特定的语境里,究竟该怎样翻译才是准确的呢?又怎样知道我们的翻译是准确的呢?这就又牵涉到翻译策略和翻译评价的问题。笔者结合模糊语言学、语境研究以及文体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文学翻译及文学翻译批评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现将自己的所思所得提出来与译界同行交流。 二、模糊语言学给我们的启示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学科。伍铁平(ibid.:136)认为它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而苗东升(2001:74)则认为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叶才在西方出现,并于70年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