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佩衡医桉.doc
吴佩衡医案
吴佩衡医案 3
太阳伤寒表实证 3
小儿急惊风(一) 4
小儿急惊风(二)(风寒误治救逆) 4
小儿慢惊风 4
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重感冒) 5
瘟疫病燥热内结证 5
瘟疫病阳明燥实证 6
瘟疫病阳明急下证 6
瘟疫病热盛逼阴证 7
瘟疫病热深厥深阳极似阴证 7
瘟疫病误治变证转阳极似阴证 8
瘟疫病小儿热极抽风证 8
瘟疫病狂汗 9
瘟疫病战汗 9
春温病表寒里热证 10
春温病阳明经热证 10
春温病少阴热化证 10
春温病冷水治愈案 11
暑证(一) 11
暑证(二) 11
赤痢 12
小儿时疫痢(小儿志贺氏杆菌性痢疾) 13
小儿湿热痢(三阳合病下痢) 14
秋燥 14
燥咳 14
寒疟 15
阴证误下救逆案 15
伤寒病少阴寒化证 15
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一) 17
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二) 18
伤寒病少阴阴盛格阳证 19
小儿伤寒病并肠出血危证 21
少阴头痛 22
少阴咽痛 22
厥阴证(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急性严重型肺脓疡) 22
胁痛(肝炎肝脏肿大疼痛) 23
阴瘅证(慢性胆汁性肝硬化) 24
肝水肿肝硬化腹水) 25
胸痹心痛 25
寒湿胃痛 26
脘腹痛 26
虚寒胃痛 26
呃逆 27
气虚便秘 28
蛔厥腹痛(胆道蛔虫证) 28
痰饮咳嗽 29
痰喘咳嗽兼气虚便秘 29
哮喘 30
虚劳咳嗽 30
童子痨 31
肾水肿(慢性肾炎并腹水) 32
石淋(肾结石虚寒证型) 32
厥阴病缩睾证 33
寒闭(误服蚕砂酒引发危证) 33
经闭 34
经行血崩 34
经行血崩及口鼻出血不止 35
妊娠胎漏(先兆流产) 36
半产血崩(流产失血) 36
产后失血 37
乳痈(一)(乳腺炎) 37
乳痈(二)(乳腺炎) 38
虚火牙痛 38
牙龈出血 39
衄血(一) 39
衄血(二) 39
目赤肿痛 40
小儿目赤肿痛 40
阴疽核肿 40
丹痧证并多发性脓疽 41
痄腮(急性腮腺炎) 41
风湿关节痹痛 42
下肢瘀血阻滞疼痛(慢性血栓性静脉炎) 42
湿疹 42
脱发 43
服使君子仁呃逆治验 43
麻疹过表变证补救 43
麻疹治验二则 44
病后体弱出麻疹变证严重 44
麻疹误服表凉药转阴证 45
麻疹危证扶阳救逆二例顺证一例 45
麻疹后转“肺炎”虚寒重证三例 46
麻疹后邪热灼肺 47
麻疹后湿热下痢 48
麻疹后阴虚阳燥 48
吴佩衡医药简述 48
卷一:祖国医学先天心肾和后天脾土之相互关系 48
一、理论根据 49
二、个人体会 50
卷二:中药十大“主帅” 52
一、附子 52
二、干姜 55
三、肉桂 56
四、麻黄 57
五、桂枝 58
六、细辛 59
七、石膏 60
八、大黄 60
九、芒硝 62
十、黄连 62
吴佩衡医案
太阳伤寒表实证
王××,男,四十二岁,某厂干部。患者于昨夜发热,体温38.9℃,今晨来诊仍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呕、食减而不渴,脉浮紧、舌苔薄白。此系风寒伤及太阳肤表所致。《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照仲景法,当以辛温发散以解表邪,拟麻黄汤加味主之。
麻黄6 克桂枝10 克杏仁10 克法夏6 克防风6 克甘草6 克生姜3 片
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殊料病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温,恐燥热伤津,自行将药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见其躁烦,热势反增,体温升至39.7℃。继服第二碗,则头痛如裂,身痛如被杖,恶寒较昨日更甚,疑为药不对症,邀余急往诊视,脉来浮紧急促,苔白腻,呼痛呻吟,虽言失治,幸喜表寒症型未变,释明其意,即嘱仍用原方,万不能再去麻黄。经照方服药二次后,温覆而卧,稍顷汗出热退,表邪解,遂得脉静身凉而愈。
按:世有畏麻、桂如蛇蝎者,以为其性温而易伤津化燥,不知表寒实证无麻黄之辛散,何以开发腠理,驱邪外出。无桂枝之温通,何以助阳温经而散寒?不畏邪之伤于人,而畏药性之辛温,实为姑息养奸之弊也。盖用药不在医家之喜恶,而在于审证之明确,有是证用是药,用之得当则药到病除。用之不当,易变化莫测。阳热偏胜者,辛温固不宜用,营血不足,里虚内伤等证,亦不宜汗。倘确属寒邪束表之症,当用而不用,反以清凉苦寒抑其热,势必助邪伤正,表寒不解,热势更张,斯时宜以麻桂等剂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切勿坐失良机而至表邪传里为患,此乃祛邪即所以扶正之法也。麻黄开玄府,通达腠理。桂枝辛温通阳,助其疏泄。杏仁利肺气,降逆平喘,甘草保中气而生津液。方药化合,专发太阳伤寒肤表之汗,效如桴鼓。然服此方,一、二碗后,覆卧得汗即可,不必尽剂,更勿令其大汗淋漓以致伤津而耗气。俗云“方是死方,法是活法”。欲求其效,宜潜心钻研意旨,无异于钅卢锤之非易也。
小儿急惊风(一)
柯某之长子,年一岁半,住云南省昆明市原铁道分局。1922 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