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论《我弥留之际》异化主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我弥留之际》异化主题.doc

浅论《我弥留之际》异化主题   论文关键词:异化 上帝 自然 社会   论文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艾迪-本德伦葬礼的描述,小说展现出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反映出福克纳对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上帝和人与社会。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的杰作。小说讲述了本德伦一家将其主妇艾迪·本德伦的遗体从居住地老法国人湾运到40英里外的杰弗生镇安葬的经历,从而刻画了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呈现给我们一个充斥着通奸、兄弟反目、弑父和背叛的“荒原”社会。福克纳本人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称它是“神品妙构”,有一个时期对其评价甚至超过其代表作之一《喧哗与骚动》。   那么.福克纳创作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何在?这部小说看似简简单单,可越深究就越发令人迷惑不解。尽管福克纳曾经多次说过这部小说是他作品中最简单易读的一本。但评论家对其主题的解释向来众说纷纭:或认为是关于美国南方贫苦白人农民的现实主义社会调查;或认为是描写生活中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诸如家庭的忠诚与背叛,荣誉,还有英雄行为的实质等;或干脆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多面、复杂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是福克纳“最复杂最令人迷惑不解的小说之一”。“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表现出了不同的阅读感受。正如文学批评理论中所说,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意蕴。其实,这也正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的一种展现。本文将进一步解析小说中三种关系的异化: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而分析造成异化的社会原因,并尝试找出现代人走出异化状态的途径。   一、关于异化   异化(alienation),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它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使用的一个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概念,指的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出他的对立面的客体,而客体后来反成为支配主体的力量。   异化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迥然相异的诠释。卢梭以“社会契约学说”视之,叔本华以“唯意志论”视之,尼采以“超人哲学”视之,黑格尔以“自我意识论”视之。马克思主义异化观独得其要,视异化为随阶级一起产生的社会现象,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其异化理论阐述为四个方面: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在哲学视野下,这一理论亦可归化为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自我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异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并逐步成为现代人所“无法摆脱”的命运(列菱·弗尔语),成为一种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现象”(萨特语)。以此观照西方文学,“异化”主题成了贯穿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异化主题不仅出现在一些现当代严肃作家的著作中.如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和索尔·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等,同样地,它也出现在当代一些畅销通俗小说家的作品中。这些作家的作品都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挖掘和探索了形形色色的异化现象,描绘了一幅幅“社会荒原”的凄凉画面。   二、三种关系的异化   《我弥留之际》,文章写得简洁与流畅,充满悲凉。但凡读过《我弥留之际》的人,想必一定记得那位躺在棺材中仍可忆往昔“峥嵘”岁月、控制家人行动的女人艾迪。这位家庭联系的纽带与阖家瞩目的焦点人物,她活着是为了更体面地死去,“活在世上的理由仅仅是为长久的安眠作准备。”①(兀为了对抗孤独和伪善,她甚至不惜背叛丈夫,与当地的牧师发生奸情且生有一子。她死后的内心独自,将这一切娓娓道来,毫无羞耻之心,既交待了她的情欲,她的婚恋,她的亲人,又述及她对相关人物的评价。小说中,死人躺在棺木中而意识绵绵不绝,几十里地一家人送殡竟然耗时一周左右,弥留之际的人翘首观看做好的块块棺木板,智障儿把母亲视为鱼,等等,种种荒唐事俯拾皆是。这一切近乎是一部闹剧。这样一个主题意象的最终意图是表达出作者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的思考。福克纳的文学正如20世纪现代派作家所关注的一样,都是通过文学作品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弊病。   《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福克纳用多角度叙述手法,向读者展示了荒凉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斥着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上帝的异化体现在人们缺乏宗教信仰,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