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秦岭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郭 华 摘要太白红杉主要分布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多为纯林生长,在海拔 2500~3500m之间延山脊两侧呈带状分布。在秦岭其它地区,如洋县长青自然保护 区、西安长安区光头山和柞水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等地亦有零散分布。本文选取 太白山和长安光头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地太白红杉种群分布格局特征的研究。 阐明了太白红杉种群在秦岭地区不同生境的分布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并 从影响太白红杉种群格局特征的生物(种间、种内关系)和自然环境两个角度, 分析了影响太白红杉种群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探讨了太白红杉种群分布格局形 成的原因。 野外调查应用相邻格子样方法采集数据,用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研究了太白 红杉种群空削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显示,在太白山地区太白红杉种群格局具统 占据程度较高;在光头山地区太白红杉种群格局亦具统计自相似性,有较高的计 rls 和Skellam的月值法等方法进行检验,发现不同样地太白红杉种群均呈聚集分布。 且不同年龄组的太白红杉在太白山地区办呈聚集分布。应用Greig—Smith方法对 m2 太白红杉的格局规模进行了研究,发现太白山的太白红杉种群在128m2和512 处聚集,不同年龄组在不同规模尺度都表现聚集;光头山的太白红杉种群在50m2 和400m2处聚集。用多种聚集强度指标检测其聚集强度,并用区组均差法绘制格局 强度分析图,发现太白红杉种群格局强度随尺度变化程度较大,仑体分布不均匀, 随着年龄的增大,其聚集强度呈下降趋势。太白红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可 能是其对严酷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对不同尺度下的太白红杉种群密度和格局强度的关系进行多项式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太白红杉种群的种内竞争强度,可在较小尺度上解释其种群格局的成因。 应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分别研究了太白山和光头山太白红杉群落 中的种问关系。另外,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检验了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太白红杉群落种间关系较为简单,但草本层物种间连接相对较为 复杂,灌术层次之,乔木层中,太自红杉和巴山冷杉呈显著的负协变效应。太白 红杉群落种间关系与太白红杉种群格局的形成关系不大,不宜用来解释其种群格 局的成因。 用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太白山、光头山样地以及总体生境的环境因子对太自红 杉种群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太白红杉种群格局特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在较大 尺度上,其分布格局受各自分布地区的水、热、光、土壤以及地形条件的影响, 他们决定着太白红杉种群的大尺度分布格局特征以及分布区域,主要影响因子有 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但在较小尺度下,具体到不同分布地区内部,小生境 的差异性,如林窗、斑块化的资源分布等,则影响着太白红杉种群在较小尺度上 的分布状念,使得各个分粕区域之间产生不同的分布格局特征(如差异明显的格 局聚集尺度和强度),并使得各地的太白红杉个体生长状况产生差异,产生不同的 空间占据能力。 关键词:太白红杉 空向分布格局 格局类型 格局规模 格局强度 分形维数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Il PatternLarix in Studieson of chinensis Spatial Populations Mountain Qinling Hua Guo Lari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