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细胞(课时)..ppt
知 识 回 顾 什么是生物学(Biology)?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科学,即研究自然界所有生物的起源、演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生命现象的本质,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统一的化学构成、严整有序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和进化、应激性与运动、稳态及互作与适应性。 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让干细胞返老还童! 麻省总医院MGH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联手进行了一项新研究,表明:在衰老过程中受损肌肉修复的潜在机制,并发现改变肌肉干细胞所处的环境可以使老化的组织返老还童。 真正观察到活细胞的是与胡克同时代的荷兰商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1632~1723)。 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二、细胞学说(Cell Theory)的创立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 J. Schleiden,1804~1881)对植物细胞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关于植物发生》的论文,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T. Schwann,1810~1882)对动物细胞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关于动植物在构造与生长上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论文,提出:细胞结构是一切动物体共有的结构特征;并进一步指出动物和植物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结构是生物体的共同特征。 细胞大小常用的计量单位为:μm或?。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显微结构以μm为计量单位;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超微结构以?为计量单位; 1μm=104?。 细胞质是充满在细胞核和细胞壁之间的原生质体。 细胞质外面为质膜,质膜内为透明的胞基质,胞基质中包埋着细胞器。 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动物细胞的最外层是质膜。 1.1 质膜(细胞膜,Plasmalemma) 细胞的外围包有一层由脂双层分子和蛋白质构成的膜称为质膜。 动物细胞表面存在一层富含糖类物质的结构称为细胞外被或糖被。它由构成脂膜的糖蛋白和糖脂伸出的寡糖链组成。 单位膜模型 单位膜模型是在1959年,由伦敦大学的J. D. Robertson提出的。电子显微镜下质膜呈“暗带—明带—暗带”三层为一个单位的膜。其中暗带2 nm,明带3.5 nm。 质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质膜有三层结构,两侧为两个暗带(各20?),中央夹一个明带(35?);明带的主要成份是磷质,暗带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我们把这种在电镜下显示出的具有三层结构成为一个单位的膜称为单位膜,所以质膜是一层单位膜,即单层膜结构。 不对称性---膜蛋白分布不对称 膜结构的流动性 质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细胞内环境。 选择性吸收,主动运输,使营养物质有控制地进出细胞。 传递能量与信息、参与细胞识别。 生化反应的重要场所。 生物膜 细胞内的各种膜统称为生物膜,包括质膜和细胞的内膜系统(由内质网、高尔基体、微体、质体和液泡等的膜组成)。 生物膜的结构和质膜的结构相同。 生物膜的功能是形成稳定的内环境,有利于与外界物质和信息进行有选择的交换,与代谢调控、基因表达、识别、信息传递、免疫都有重要的关系。 1.2 细胞器 (Organella) 细胞器是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微小结构(微器官、亚细胞结构),大多数细胞器是由膜所包被的。 细胞器包括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核蛋白体、液泡、溶酶体、圆球体、微体、微管、微丝、中心粒等。 1)线粒体(Mitochondria) 2)质 体(Plastid) 质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之一。 质体是由双层膜,蛋白质基质和基质中的膜系统构成的一类与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合成,贮藏有关的细胞器。 尚未分化成熟的质体称为前质体或原质体。 成熟的质体根据所含色素与功能不同分为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三种类型。 叶绿体的发生和起源 关于叶绿体的起源, 主要有内共生学说(Endosymbiosis Bypothesis)和细胞内分化学说 (Intercellular Origin Bypothesis)。 内共生学说认为:叶绿体的祖先是蓝藻或光合细菌,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 共生在一起进化成为今天的叶绿体。证据是:叶绿体在分子水平上有许多特征同原核生物相似。 细胞内分化学说,又称内生学说,认为叶绿体等是由原始的原核细胞质膜下陷,分离而逐渐演变而来。依据是:控制叶绿体的许多蛋白质都是核基因编码的,即它在物质代谢上明显地接受核基因的控制。 ② 有色体(Chromoplast) 有色体在形态上是多种多样的,有颗粒状、棒状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