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严州理学的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与严州理学的发展.doc

朱熹与严州理学的发展 理学;严州   摘要:浙江的严州在地缘上与徽州相近,在血缘上与徽州相连,在风俗习惯上与徽州相似,是朱熹理学衍流深远的重要地区之一。严州地域上的优势、朱熹的人格魅力和深厚学识、学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这是严州朱熹理学盛行的主要原因。朱熹及其学说对严州理学发展的贡献,一是促成了严州地区理学学者群体的涌现,二是推动了严州“习理”之风的形成,三是影响了严州当地的礼仪制度与风俗习惯。   中图分类号: B244.9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2012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旧称新安,治今安徽黄山市)婺源人。其父朱松曾为福建延平尤溪县尉,寓居在尤溪城外毓秀峰之郑氏草堂。朱熹生于闽,并长期在此生活,所以他的学说常被称为“闽学”。但据相关史料记载,朱熹实为徽州婺源朱氏九世孙,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新安理学的开山宗师。①其理学思想传播极广,影响深远。朱熹虽长年生活在福建,但他的踪迹却遍历当时两浙东西路、江南东西路、荆湖南北路、广南东西路等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大致在今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他曾于乾道、淳熙年间至严州的丽泽书院和遂安的瀛山书院讲学,在瀛山书院论道讲学时,还写下了著名的《题方塘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卷10严州曾一度被称为“理学名邦”,而该地理学的发展,朱熹之功莫大焉。   一、朱子之学在严州的流布   作为朱熹祖籍地的徽州,与严州毗邻。两地在地缘上相近,血缘上相连,朱熹在严州一直被认同为“乡人”。他的学术思想、精神乃至品格,在此具有很大影响力,其理学思想在该地扩散,成为当地学子乐于探讨与研习的学问;朱熹曾与吕祖谦讲学于严州的丽泽书院,还曾于遂安的瀛山书院与詹仪之论道和讲学,在当地形成了浓厚的朱学氛围,引领了当地的学术思潮,并影响其学术思想的发展;严州的知名理学家詹仪之、方逢辰、赵彦肃、喻仲可都是朱熹的及门或再传弟子,在他们的传承与传播之下,朱学在该地区渐趋隆盛,以致于元、明、清三代严州地区的理学都深受其影响。明代王阳明心学曾风靡一时,至清代朴学又渐成主流,但严州地区很多学者仍祖述朱子之学,对程朱理学思想表现出了一种坚守不渝的执着。   严州的淳安县“本汉丹阳郡歙之东乡新定里”[2]卷1。这里与新安地缘相近,血缘相连,风俗习惯与人文精神十分相似。朱熹在此被认同为“乡人”,深受当地士民的敬重。人们建祠堂、书院纪念朱熹,又通过书院讲学传播其学说。在淳安,书院讲学成为朱熹理学思想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淳安有石峡书院,是朱子学者方逢辰的讲学之所。方逢辰在此“抱周程之学以私淑其徒”[3]卷2,阐扬朱熹学说。其后逢辰之弟逢振继之,讲道于石峡书院,也是朱学的得力宣传者。淳安县还有紫阳书院,“仿朱子白鹿洞规立之仪节,仿分年读书法予之课程”[3]卷13,书院的教学内容、方法与规程完全以朱熹的思想为准的。这些书院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朱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传朱熹的学术思想。由于淳安人对朱熹的尊崇,通过建祠堂来祭祀他,建书院来宣传他的学说,使得朱子之学成为淳安境内的显学,学者“莫不惟朱子为宗师”[1]卷10。朱熹学说在淳安地区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授受途径,主要是通过家学、师学的传承。如淳安著名儒士方镕为朱熹的再传弟子,方镕二子逢辰、逢振又将其父学说发扬光大。《宋元学案》将方镕列为《晦庵学案》之晦庵续传。光绪《淳安县志》载:“方镕,字伯冶。两魁郡试,后弃举子业,尽心圣贤之学。每曰:‘人与天地相立者,文艺云乎哉!’其训诸子务先穷理尽性,至应事接物则以持敬实践为功。二子逢辰、逢振前后及第。乃曰:‘此吾昔以为不足为者,尔曹勿谓足也。’历官奉直大夫、两淮制置司参谋官。”[3]卷10可见,方镕轻视举业,不喜文章之学,而专意于圣贤之学。而他的“务先穷理尽性,应事接物以持敬实践为功”的思想则是得朱学之真谛。在他的训诲教导下,他的两个儿子逢辰、逢振也是孜孜不疲地为宣扬朱子学说而尽心竭力。方逢辰的学说“会极周程朱子之学,以格物为穷理之本,笃行为修己之要”[3]卷10。他与其弟逢振在石峡书院聚徒讲学,“以程朱之学私淑其徒”,传播朱熹学说。逢辰之后又有其孙方一夔,继承家学,“尝主石峡讲席” 理学;严州   摘要:浙江的严州在地缘上与徽州相近,在血缘上与徽州相连,在风俗习惯上与徽州相似,是朱熹理学衍流深远的重要地区之一。严州地域上的优势、朱熹的人格魅力和深厚学识、学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这是严州朱熹理学盛行的主要原因。朱熹及其学说对严州理学发展的贡献,一是促成了严州地区理学学者群体的涌现,二是推动了严州“习理”之风的形成,三是影响了严州当地的礼仪制度与风俗习惯。   中图分类号: B244.99文献标志码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