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经典光学.ppt
第六章 经典光学 §1.光学的历史概述 §2.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论争 §3.光速的测定 §4.光谱的研究(略) 1 开普勒的工作:1611年写了《折光学》,记载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如图,日光LMN斜射到器壁DBC上,BC边沿的影子投射到底座于HK;另一部分从DB射进一玻璃立方体ADBEF内,阴影的边沿形成于IG。 全反射的发现: 令AB为玻璃与空气的分界面,如图。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发生折射,由于最大偏折角为420,所以进入玻璃的光线将构成一个夹角为420×2=840的锥形MON。 2 斯涅耳(W.Snell,1591-1626)的工作: 3 笛卡儿的工作: 4 费马的工作: 1661年费马用最短时间原理推出了折射定律: 5.几乎与望远镜同时,荷兰人发明制造了显微镜,由眼镜制造师詹森(Janssen)发明:由一双凸透镜作物镜和一个双凹透镜作目镜组合而成。 后来,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冯特纳(Fontana)第一个用凸透镜代替了凹透镜目镜。 7.1668年,牛顿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架小型反射式望远镜,全长15厘米,口径2.5厘米,但其放大倍数和当时使用的2米长的望远镜相同。1671年又制造了第二架较大的反射式望远镜,全长1.2米,口径2米,献给了英国皇家学会,现仍保存在英国皇家学会图书馆。 ①如图在一张黑纸上画一条线abc,半边ab为红色,半边bc为兰色,经过棱镜观看,只见这根线好象折断了似的,分界处正是红兰之交,兰色部分比红色部分更靠近棱镜。可见兰色光比红色光折射更厉害。 ②他拿三个棱镜作实验,三个棱镜完全相同,只是放置方式不同,如下图。如果色散是由于光线和棱镜的作用引起的,经过第二和第三棱镜后,这种色散现象应进一步加强。显然实验结果不支持这一观点。 ③他用两块木版各开一小孔F和G,并分别放于三棱镜两侧,光从S 处平行射入F后,经棱镜折射穿过小孔G,到达另一块木版de上,投过小孔g的光再经棱镜abc的折射后,抵达墙壁MN。使第一个棱镜ABC缓缓绕其轴旋转,这样第二块木版上不同颜色的光相继穿过小孔g到达三棱镜abc。实验结果是:被第一个三棱镜折射最厉害的紫光,经过第二个三棱镜时也偏折的最多。结论:白光是由折射性能不同的各种颜色的光组成。 ④有人提出光谱变长是因为衍射效应,为此牛顿又作如下实验:取一长而扁的三棱镜,使它产生的光谱相当狭窄。当屏放在位置1时,屏上显示仍为白光;当将屏倾斜到位置2时,就可看到分解的光谱。这一实验说明:光谱只涉及屏的角度,结果与棱镜无关。因而也就否定了衍射效应的说法。 1.光线随其折射率不同,颜色也不同。色是光线固有的属性。 2.同一颜色的光折射率相同,不同色的光折射率不同。 3.色的种类和折射的程度是光线所固有的,不会因折射、反射或其它任何原因而改变。 4.必须区分两种颜色,一种是原始的、单纯的色,另一种是由原始的颜色复合而成的色。 5.本身是白色的光线是没有的,白色是由所有色的光线岸适当比例混合而成。 6.自然物质的色是由于对某种光的反射大与其它光的反射的缘故。 7.把光看成实体有充分依据。 8.由此可解释棱镜色散和虹。 一 光的微粒说: 近代微粒说最早由笛卡儿首先提出,后来牛顿发展了微粒说,并和波动说展开了长期的争斗。 微粒说认为:光是由一颗颗像小弹丸一样的机械微粒所组成的粒子流,发光物体接连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射高速直线飞行的光粒子流,一旦这些光粒子进入人的眼睛,冲击视网膜,就引起了视觉。牛顿用微粒说轻而易举地解释了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现象。由于微粒说通俗易懂,又能解释常见的一些光学现象,所以很快获得了人们的承认和支持。 微粒说还认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快。 缺陷:无法解释为什么几束在空间交叉的光线能彼此互不干扰地独立前时,为什么光线并不是永远走直线,而是可以绕过障碍物的边缘拐弯传播等现象。 二 早期的波动说 1.胡克:胡克主张光是一种振动,是类似水波的某种快速脉冲。 2.惠更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展了胡克的思想(纵波)。 泊松亮斑:为了推进微粒说的发展,1818年法国科学院提出了有奖征文,菲涅耳在阿拉果的鼓励和支持下,提交了应征论文:他以严密的数学推理,从横波的观点出发,圆满的解释了光的偏振,并用半波带法定量的解释了圆孔、圆板等形状的障碍物所产生的衍射花纹,推出的结果与实验符合的很好。在评审菲涅耳的论文时,法国数学物理学家泊松应用菲涅耳对光绕过障碍物衍射的数学方程证明:如果在光束传播路径上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圆板,则在放在其后的屏上,应观察到圆板黑影的中央出现一个亮斑(后称为泊松亮斑),泊松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从而否定了菲涅耳的应征论文。于是菲涅耳做了一个实验,果然在阴影的中央出现了一个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