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挑战杯”西安石油大学竞赛宣传.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效果 正面迎坡最大角度25度。 尾部迎坡最大角度15度。 侧面迎坡最大角度20度。 从而可以实现: 小于15度坡地的任意方向降落; 小于25度坡地的选择方向降落。 (四)学风与学术道德问题一票否决 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学校签订承诺书,承诺作品符合挑战杯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委会抽查。一旦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该学校不得补报作品。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的作品,从该参赛学校总分中扣除相当于三等奖分值的双倍分数,同时取消该学校参评集体奖项的资格。 第二部分:评审标准与评审程序 (一)评审标准 1.科学性:原理、方法、思路、工具、科技含量 2.先进性:原创性、所处位置 3.现实意义:应用前景 4.综合权重:学生个人工作份量 (二)评审程序 1.初评:网络评审 ①系统根据专业类别与专家库专家随机匹配。 ②每篇作品至少有3位专家审阅,每位专家根据评分标准给出分数。 ③按照作品平均得分排序。 2.复评:集中评审 ①对网络评审排名后30%的作品调阅作品集中评审。 ②筛出10%进入终评,另外的20%作品淘汰。 3.终评:现场评审 作品现场集中展示并接受评委询问,进行现场答辩。 (三)主要做法 1.初评:网评完全由系统随机分配作品。对专家退回的作品进行人工分配。保证专家与作品的专业领域完全匹配。 2.复评:网评中已审阅过作品的专家本次不再担任复评中的评委,从而保证有另外三人重新评议该作品;以保证被淘汰作品至少有6人看过,体现对即将被淘汰作品的负责。 3.终评:确定主审、第一/第二副审。规定主审、第一副审必须详读作品;第二副审可通读作品。 关于问辩,规定无论主审、副审,每位专家至少要对负责的作品问辩一次。对于推荐为特等奖或有疑问的作品,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问辩。 第三部分:评审中的主要问题 第十一届挑战杯入选初评项目948件,淘汰190件,入围758件。 对其中278件作品进行分析。其中机械工程类80件,信息技术类53件,数理类15件,生命科学类65件,能源化工类65件。 共收集典型性专家意见28条,其中涉及科学性6条,先进性8条,现实意义2条,综合12条 第四部分 迎接挑战 (一)可敬的专家 ※ 院士心语“学生创新热情很高,要保护。不是评奖。孩子们希望自己的的工作获得认可。他们都是可爱的孩子。那么远跑到北京,我们一定要满足他们的愿望,满足他们的要求。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 院士心语“我们要用好手中这支笔。我们打出的一个分数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一个项目获奖了,可能这个孩子就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相反有问题的作品获奖了,他可能也会产生投机取巧也能成功的侥幸心理”。 ※ 现场直击 食宿条件很好,但专家们没有时间享受。他们常常是看材料到夜里11、12点,早上4点钟就醒了然后接着看。会议前半个小时坐在门口的沙发上睡着了。 ※ 现场直击 有位专家刚报到当天早上岳父去世,回去匆匆看一眼,中午就回到了评审岗位上。 (二)可爱的同学 在挑战的日子里 今年3月份,团委召集几个准备送往省里的作品的作者开会。会上大家简单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会议的时间不长,我却从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一个灵感:做肿瘤的术中定位显像!下午的课正好是“老年人肿瘤姑息治疗”,我趁机和老师探讨了单克隆抗体的问题,实验设计的框架就基本确定了。当时觉得非常兴奋,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一等奖的idea。其实从08年6月份开始接触这种颗粒我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用到哪里?自己看了很多书也查阅了不少文献。但真正的灵感不是在阅读中产生的,而是在与别人的讨论、在思想的撞击中迸发的。 查阅文献是从头开始学习的。虽然大三的时候开了“文献检索”课,但是纸上谈兵总不如实战学得更快。那期间刻意地听了不少讲座:研究生的平台课、图书馆的数据库讲座、丁香园论坛的讲座。我发现周围也有同学和我一起听了这些讲座,但只是听听罢了,收获远不如我多。可能是迫于压力去做的时候更能激发人的潜能吧。 做实验设计我倒真的是第一次。记得大三机能学实验的最后一个内容就是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当时也没有认真地训练;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想到这个方向设计实验的那段时间,我的指导老师微生物教研室的钟**老师还在美国。当时鼓励自己说:老师在学校还会有依赖心理,反而是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现在已经想不起来那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一边在临床实习一边设计实验方案,每想到一点都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反复地比较求证。进了死胡同就发邮件给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