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高考复习解题技巧之实用类文本阅读.docVIP

2016届高三高考复习解题技巧之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用类文本阅读 “点面结合”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中很重要的答题方法,尤其适用于筛选、概括类题目,题干中常有“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表现出来”“……追忆……”等词语。所谓“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答题点;所谓“面”,就是能够把“点”合并在一起的概括角度。用此法的模式为“先‘面’后‘点’”。 1.会用“上位概念”来概括,就会使“面”不“大”也不“窄”。 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删、减、截、留、换,还只是叫“整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括。概括要求把有关内容提升到它们的上一层次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之中,如把对天空、山川、植被等的描写称为自然景观的描写,把对建筑、道路、碑刻等的描写称为人文景观的描写等。概括,不是简单地罗列文段中的重要词语,重复文段中的某些内容,而是有所提升,使用较高层次的概念来概括。如已故的香港名人邵逸夫生前在电影界中建设影视基地,拍摄了不少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又投资电视领域,开设电视台,拍摄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如果对他这些成就进行概括,那就可以用“上位概念”——“影视领域成就卓越”概括。“上位概念”概括法在实用类文本中用得特别普遍。 这个“上位概念”哪里找?有时文段内自有这种概念,摘取出来当然好。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的,这就特别需要整体把握,高瞻远瞩,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还要注意多个内容的相同点、相异点,这一“同”一“异”往往就是“上位概念”。 2.概括要善于因事见理、化事为理,具有一定的理性认知能力。因为无论是传记还是其他实用类文本,其一大特点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述在文本中占有很大的篇幅。要善于透过事实,用理性的认知加以分析,概括出传主的人格、品质特点,因事见理、化事为理的能力在这类题型中特别重要。 3.筛选信息一定要准、全,这是使用“点面结合”法的基础。没有信息“点”作基础,就无法支撑起“面”。一般而言,一个“面”有多个“点”,“点”要列全,且“面”“点”一致。 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忆夏志清 夏志清走了,在2013年的岁尾。随着他的离去,一个文学批评的夏志清时代似乎正在隐退。 夏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一本很有态度的文学史。在冷战时期,夏志清没有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而完全依据文学审美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在他看来,文学的判断力至关重要。而他的判断,除了欧洲古典主义、英美形式主义的评价尺度外,还体现出敢于裁断、挑战流俗的批评勇气和言之成理、落笔审慎的批评态度。 夏志清是在阅读了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现代小说之后再看五四小说,眼光颇高,他也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四平八稳、缺乏观点,而是在书中明确表达了喜欢与不喜欢,好小说与坏小说,甚至鲜说“之一”。 夏志清的学生之一、著名学者刘绍铭曾说:“《中国现代小说史》让人佩服的地方倒不在其史料丰富,而在于夏志清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的见识。他当年盛赞的几位作家——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周作人——后来的文学地位日渐被重视,到今天仍然有许多读者。” 2007年底,学者李凤亮曾在朱崇科的陪同下去夏先生纽约寓所与其作了数小时学术访谈,事后整理成两万字长稿,从洛杉矶寄给他。一个月后李凤亮接到夏志清的修改稿,夏先生对访谈中一些过头话都作了认真仔细的修改。朱崇科回忆说:“当时已经86岁的夏先生精神矍铄,是一个坦率机智的人,‘童’言无忌。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他都口无遮拦。他经常毫无保留地自我表扬,他经常重复的话是‘我聪明得一塌糊涂’。” 夏先生自哥伦比亚大学退休,选中了青年学者王德威为接班人。夏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对他爱护有加,大力栽培,两人情同父子。2013年12月11日,王德威去疗养院看望了夏志清。王德威回忆说:“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在吃东西,抱怨三明治太不好吃了。这时医生来了,他当着大家的面直截了当问医生:‘我到底怎么样?’医生说:‘你很好。’他说:‘你别讲假话了,我们都是现代人,我不相信这套的。我已经永垂不朽了,因为我写了《中国现代小说史》。哈哈!’” 夏志清的离去,留下文学批评史上一段绝唱。正是因为他激越不羁的批评个性,形成了他批评的独到发现与巨大冲击力。今天文学批评界所缺的,不是裹脚布式的长篇大论,恰是那种批评的真诚甚至偏见。 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追忆夏志清先生的?请作简要分析。 考生答案1 ①文学成就,②为人性格。 考生答案2 从工作和个性两方面。工作上,夏志清完全依据审美作出自己的评价,不受外界影响,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个性上,夏志清放荡不羁,对表扬和批评都口无遮拦。 考生答案3 从文学批评风格与处世态度两方面。文学批评:激越不羁,态度鲜明。处世态度:坦率机智。 问题诊断1 审题不准。 剖析矫正 考生答案1虽答出了两个方面,但没有“分析”,只是概括了事。 问题诊断2 “面”要么太大,要么太“窄”。 剖析矫正 考生答案2的“面”概括得太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dixiao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