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课件(人教版七级上).ppt
第五章 蕨类植物 3.各中柱进化关系 原生中柱 管状中柱 真中柱 散生中柱 (1)原生中柱 管状中柱 原生中柱中央的木质部被薄壁组织取代发展成管状中柱。 依据:部分管状中柱的髓中会出项木质部的部分。 (2)管状中柱 真中柱和散生中柱 由于叶隙大量出现,节间缩短所致。 二、蕨类植物分类 采用1978年,我国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的分类系统: 蕨类植物门: 石松亚门 水韭亚门 松叶蕨亚门 楔叶亚门 真蕨亚门 三、蕨类植物的代表植物 (一)石松亚门 石松目 1.分布:热带,亚热带,喜酸性土壤 2.孢子体形态 根:不定根 茎:匍匐茎,直立茎 多二叉分枝 叶:营养叶:类型:小型叶,无叶脉或仅具一中脉 排列 方式:螺旋状排列于茎上 孢子叶 孢子叶:无大小孢子叶之分,无叶舌 孢子囊:无大小孢子囊和孢子之分,为同形孢子 3.配子体 :原叶体(蕨类植物) 形态:块状 结构:精子器.精卵器.胚.假根(与它共生的)真菌 卷柏目 1.分布: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亦有少数耐旱种类。如:卷柏,中华卷柏 2.孢子体: (1)根托:无叶的枝(虽似根状,但为外起源) (2)不定根:生于根托上,有分枝 (3)茎 表皮:一层细胞,无气孔 皮层: 横桥细胞:位于皮层和中柱的间隙,起连接作用 中柱:两到多个,原生中柱 多环式管状中柱 (4)叶:排成4行,鳞片状,小型叶 侧叶:左右两侧较大 中叶:位于中央,较小 (5)孢子叶穗 形态:四棱形(四方形) 特点:a:有大小孢子叶之分 大孢子叶腋内生大孢子囊 大孢子(1-4个) 小孢子叶腋内生小孢子囊 小孢子(量多,少) b:叶腋内有叶舌 可能有吸收雨水的作用 3.配子体 (1)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 a:小孢子 b:小孢子的核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个核。 c:形成的两个细胞,小细胞为原叶细胞,不再分裂。 d:大细胞经多次分裂,外面形成一层精子器壁,中间为精原细胞。 f:成熟的雄配子体 精子器壁和原叶细胞解体,精原细胞经多次分裂形成精子。 1.原叶细胞 2.精子器壁 3.精子 (2)雌配子体的发育 大孢子 有丝分裂 游离核 壁形成 (由外向内) 营养组织(含光和色素) 假根 颈卵器 卷柏雌雄配子体极度退化,大小孢子在孢子壁内发育成配子体。 石松目与卷柏目比较: (1)后者具大小孢子叶,大小孢子囊,大小孢子分化。 (2)后者具叶舌。 (3)后者配子体更退化,发育时在大小孢子壁内。 所以:卷柏目比石松目更进化。 (二)水韭亚门 1.分布:长江下游地区的沼泽和水沟淤泥地区。 2.孢子体: (1)形态:类似韭菜 (2)组成:不定根 茎:粗短块状,由于具形成层,不断次生生长,茎宽 度超过长度。 叶: 形态:基部宽,上部窄 排列:螺旋状紧密排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生产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自查清单.xls
- 生产作业计划制定.ppt
- 生产准备目前就首台锅炉开车改动.doc
- 生产技术业设备电气技术及试验.xls
- 生产技术精选注册安全工程师.doc
- 生产技术部氧化铝厂设备台账(初稿).xls
- 生产效率改善方法设备综合效率(OEE)改善.ppt
- 生产现场精益管理.ppt
- 生产管理制度secret.doc
- 生产系统设计方案.doc
- 教育错配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docx
- 2025-2030年中国一次性筷子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规划研究报告.docx
- Unit 1 Family Lesson5(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docx
-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王阳明作品练习(含答案).pdf
- 自由职业者软件开发合同协议.doc
- 丛枝菌根真菌对盐胁迫下月见草生理生态缓解效应的研究.docx
- 农产品采购质量保证及免责条款.doc
- 机床双驱进给系统机电耦合建模及动态特性分析.docx
- 《人间词话》第一讲:王国维其人及《人间词话》.ppt
- 白藜芦醇差异调控肉牛皮下与肌内脂肪细胞代谢途径与机制研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