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机的进展与应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联机的进展与应用.ppt

a:冷媒管长度和落差限制 注:相当长换算:按分歧管接头0.5m/处。 室内机连接配管 型号 气侧管径 液侧管径 5.6kW Ф12.7 Ф6.35 7.1kW Ф15.88 Ф9.52 8.0kW Ф15.88 Ф9.52 9.0kW Ф15.88 Ф9.52 11.2kW Ф19.05 Ф9.52 14.0kW Ф19.05 Ф9.52 室内机配管分歧管之间管径 合计容量 气管管径 液侧管径 <16.8kW Ф15.88 Ф9.52 16.8~22.4kW Ф19.05 Ф9.52 22.4~33.0kW Ф22.22 Ф9.52 33.0~47.0kW Ф28.58 Ф12.7 47.0~71.0kW Ф28.58 Ф15.88 71.0~101.0kW Ф31.8 Ф19.05 ≥101.0kW Ф38.1 Ф19.05 b:冷媒管径的确定 室外机连接配管 型号 气侧管径 液侧管径 28kW Ф22.22 Ф9.52 35kW Ф28.58 Ф12.7 40kW Ф28.58 Ф12.7 45kW Ф28.58 Ф12.7 Y-分歧管 分配器 用于室外机的T接头 多联机的进展与应用 多联机发展历程 二 多联机概论 一 多联机产品标准 四 多联机系统工程设计 五 多联机工作原理 三 主要内容 1: 多联机定义 多联机空调:一台或数台风冷室外机组连接数台不同或相同型式、容量的直接蒸发式室内机所构成的单一制冷循环系统,它可以向一个或数个区域直接提供处理后的空气。 一:多联机概论 2: 多联机分类 根据多联机 提供功能分 根据压缩机变 容调节方式分 单冷型 热泵型 热回收型 三管制 二管制 变频多联机 变容多联机 直流变频 交流变频 数码涡旋多联机 根据多联机 是否蓄能分 根据是否全部 采用变速或变 容压缩机分 蓄能型(蓄冷、蓄热型) 非蓄能型 全变速(变容)型 部分变速(变容)型 根据原动机 能源形式分 其他分类:按制冷剂(R22、R410A、R407C),按室外机构成方式(单模块,多模块组合)等 。 我国多联机主要采用变速和变容两大技术路线,故习惯按压缩机的变容调节方式来划分多联机。 电驱动型(EHP) 燃气发动机驱动型(GHP) 3: 多联机特点 优点 ①无需配置专用机房,节省机房建筑投资。 ②直接相变传热,减少传热环节和能量输配系统能耗,整体性能较高。 ③依靠相变制冷剂携带和输配能量,制冷剂管径小,节约楼层高度。 传输介质 R22 空气 水 蒸发潜热 或比热 199kJ/kg (蒸发温度7℃) 1.172kJ/kg(温度为18℃) 4.19kJ/kg (温度为7℃) 单位质量 制冷量 160kJ/kg(干度0.22,过热度5℃) 9.38kJ/kg(温差为8℃) 20.95kJ/kg (温差为5℃) 不同介质输配能量特性的比较 ④(变频多联机)部分负荷下运行效率高。 ⑤设计使用高度灵活。 空调负荷/% 工作时间/% 100 1 75 42 50 45 25 12 全年空调负荷比例 缺点 ①多联机结构复杂,内部参数耦合,开发难度高。 ②一套系统的容量和安装高差具有一定限制。 ③能效比较低,一般在3~4左右。 ④一般比冷水机组的初投资高。 ⑤制冷剂充注量大,一旦泄漏将影响整套系统的运行性能,同时影响环境。 ⑥新风供给问题不容易解决。 二:多联机发展历程(日本中国) Ⅰ:日本多联机的主要技术进展 1982年,大金首次推出VRV,开创了楼宇用多联空调系统的时代。 1987年,变频VRV诞生,VAV的温度控制精确性、节能性有了实质性的飞跃。 1989年,涡旋式变频VRV问世。 1990年,20HP涡旋式变频VRV问世,VRV容量逐渐扩充,热回收型多联机开发成功。 1995年,大容量的VRV Plus推出,冰蓄冷多联机开发成功。 1997年,环保新型冷媒HFC407C开始在VRV产品中采用。 1999年,热驱式VRV诞生。 2001年,使用R410A型新冷媒的VRV问世。 2003年,第二代大型化VRVⅡ诞生,直流变速技术的运用使VRV的节能性有了进一步提高。 2006年,新一代高效的VRVⅢ研制成功。 2013年,推出新品VRVX。 Ⅱ:中国多联机的主要技术进展 1996年,海尔开发出变频多联机,采用交流变频技术。 2000年,美的开发出可匹配多种室内

文档评论(0)

只做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