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文明起源新谈》的点评.》.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中华文明起源新谈》的点评.》.pdf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导读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考古类型学的奠基人,他晚年为大众撰写的考古学著作《中国文明起 源新探》,是以自述体叙述毕生考古经历和对研究内容的系统总结。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 法,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作了新的探索,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世纪之作”。 开篇是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对此书的评介文章,认为书中对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和早期青 铜文化,作了宏观的归纳和区域类型的划分,从而冲垮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古文化的大 一统思想。提出对国家产生典型道路的三历程(古文化、古城、古国)、国家形态发展的三部 曲(古国、方国、帝国)、国家形成的三模式(北方原生型、中原次生型、北方草原续生型), 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明起源及其进步轨道的新概念,为中国考古学在第一个世纪树立起一个 里程碑。 全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两个怪圈 开宗明义地提出: 几十年来,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有两个怪圈。一个是根深蒂固的 中华大一统观念;一个是把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成是历史本身。 何谓中华大一统观?就是习惯于把汉族史看成是正史,其他的则列于正史之外。于是, 本来不同文化之间关系,如夏、商、秦、汉便被串在一起,成为一脉相承的改朝换代,少数 民族与境外接壤的周边地区的历史被几笔带过。 书中举出从孔子起就不把中国历史看成铁板一块,没将夏、商、周看做一连串的三代。 孔子所讲 《周礼》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是包含了多文化的。孔子 在春秋时期并不显赫,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以后的事,把孔孟的书以朱 熹的注解为标准,将朱熹一家定为一尊,那更是宋代以后才形成的。司马迁写 《史记》也兼 容并举,不仅对百家学说分门别类介绍,不歧视哪一派,比较客观,而且把西域的乌孙、康 居、大月氏、安息都列为传,当国史来写,实际上写的是世界史。 另一个怪圈是社会发展史观方面,我们习惯于把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成历史本 身。把社会发展史当成唯一的、全部的历史,就把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简单化了。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和概括社会发展规律时,是从研究具体史实开始的。恩格斯也并不认为 人类社会从野蛮进入文明和国家产生的道路全世界只有一条,提出国家的产生至少有雅典、 罗马和德意志三种不同的国家形态,它们各有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完成了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所制约的由野蛮向文明的过渡和国家的产生。 第一部分的结尾,谈了近代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近代考古学的目标就是修国史,以 地下实物史料作为修国史的重要依据。考古学要想独立研究历史,探索出中华文化和文明的 起源,就要建立本学科的方法论。 第二部分: 学读“天书” 学读“天书”,是苏秉琦先生自述用考古学方法解读“天书”的经历。在整理考古材料 时,认识到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数以百计的单位和数以千计的器物,应有它们本 来历史的、逻辑的顺序;因此,必须使它们“各就各位”。第二,这批材料作为一批有组织 的人们的群体活动遗迹,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应该有它们的特定的地位和作用。 就以上两个问题,终于找出了识破这种中国文化特殊载体的基本运动规律: 第一,按 照发生学原则,找到可以排出序列的基本类型。第二,描绘出它们各自的谱系图,按照它们 的发展史进行分期。第三,推测出它们从发生到衰亡的全过程。第四,产生了不同地区各有 各的发展脉络。 鼎鬲都是有中国特色的器物,因此史学界曾称中国古文化为“鼎鬲文化”。本书通过考 1 古学方法对陶鬲进行研究,认识到鼎鬲不同源、商周不同源,冲击了中华大一统观念。 第三部分: 解悟与顿悟 在这部分中,阐述了通过考古学方法对仰韶文化的研究,使探索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起 源向前迈进了一步。1921 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仰韶村遗址,他意识到仰韶文化是 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仰韶文化在认识上取得突破的一个时期: 一 方面表现在对仰韶文化的认识提高到分子水平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类型的重新界定。当时 关于仰韶文化的研究课题集中于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年代早晚问题。作者提出仰韶文化 的主要文化特征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特征鲜明;第二,变化幅度大,节奏快;第三,从 无到有,从有到无,序列完整。通过考古类型学方法对泉护村仰韶文化的两种小口尖底瓶、 两种花卉和两种动物彩陶图案进行排比分析,得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是同源且平行发展 的结论。经过对类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yj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