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下载-历史与社会.PDF
论 文 法学 2007 年第 3 期
明清 日常生活中的讼学传播
———以讼师秘本与日用类书为中心的考察
●尤陈俊
【内容摘要】 作为明清社会“健讼”的重要证据之一 ,大量词状被递交到当时官府的情形引
人注 目。撰写词状往往需要颇为专门的知识与技巧 ,而这些词状的作者又是从何处习得 ? 现藏
日本 、美国、台湾地区的讼师秘本与日用类书等稀见史料表明 , 以传授词状撰写之道为主要内容
的讼学知识在明清民间的流传颇为广泛 ,当时的普通百姓若想获得诉讼文书范本亦非难事 ,晚明
时期更是如此 ,尽管其传播途径在清代 日趋缩小 ,但却始终未被彻底堵塞 。
【关键词】 讼学 讼师秘本 日用类书 词状
至少从宋代开始 ,“兴讼”、“嚣讼”和“健讼”等词语就开始大量充斥于当时的各类文献之中 ,
其所反映的 ,正是当时民间诉讼 日益频繁的历史图象 。延至明清时期 ,这种所谓的民间健讼风气
①
更是司空见惯 。 在一份享誉学界的研究文献中 , 日本学者夫马进曾经估算道 ,清代湖南省的宁
远 、湘乡两县在嘉庆二十一年中所收的词状总数 , 前者约为 9600 份 , 后者更是多达 14400 至
19200 份之间 ,而这两个县当时户数分别为 23366 户与 77750 户的区域 ,在清代却绝对无法称得
②
上是大县 。
( )
如此多的词状涌至官府 ,势必给官府带来极大的压力 。麦考利 Melissa . A . Macauley 的研究
表明 ,有清一代 ,省 、县级官员都要面对解决数以千计的积案的沉重压力 ,乾隆与嘉庆两朝时更是
③
如此 。 面对此种“好讼”风习 , 明清时期的官员常常是头痛不已,往往以“刁讼”、“健讼”等语斥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① 最近的一份通过统计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探讨清代江南健讼风气的研究 ,直观地展示了这一点 ,参见侯欣一 : 《清代江
南地区民间的健讼问题 ———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法学研究》2006 年第 4 期 。
② [ 日]夫马进 : 《明清时期的讼师与诉讼制度》,载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 、梁治平编 : 《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
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392~394 页 。
③ See Melissa A . Macauley , Civil and Uncivil Disputes in Southeast Coastal China ,1723 - 1820 , in Kathryn Bernhardt and Philip C. C.
( )
Huang eds. , Civil Law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 Calif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 ,pp . 86 - 89 . Also see Melissa A . Macauley ,
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 Litigation Mas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Calif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8 , pp61 - 65 . 关于明清时
期的讼师给国家司法体制形成了重大压力的论述 ,亦可参看邱澎生 : 《以法为名 :讼师与幕友对明清法律秩序的攻击》, 《新史学》
第 15 卷第 4 期 。
7 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