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の社会変化と再構築―革命の実践と表象を中心に」18年度第2回研究会 2006.6.23
(代表者:韓敏)
20 年來華南人類學研究——從中山大學談起
周大鸣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中国族群研究中心
一、中山大学人類學的緣起
◆1924-1949 人類學研究的緣起
1927 年中山大學历史语言研究所中设立人类学组。史祿國為負責人,開設人類學的課
程和研究
1928-1930年杨成志对滇川彝族进行田野调查。這是國內人類學傢最早的田野調查
1924-1936年中山大學的民俗學研究逐漸嚮人類學研究的轉變
1935 年校研究院设立人类学部,招收研究生。
1948 年杨成志先生创办人类学系。
◆1950-1980 年分散發展時期
1952 年中央少數民族攷察團
1953 年-民族識別及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
1956 年攷古教研室成立和廣東文物攷古普查
1958 年梁钊韬等发现并鉴定马坝人;西樵山文化的发現
1962 年招收原始社會史方嚮研究生
1963-1964,攷察雲南少數民族
1972 年成立攷古專業,翌年招生
1979 年招收民族攷古方嚮研究生
1981 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
1987 年教育部批准建立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二.人類學系現狀(1981-2004)
◆教师
人類學系現有教師 25 人,有 2 個本科專業(人類學/考古學)、4 個博士點、碩士點(人
類學/民俗學/民族學/攷古學),設有人類學博物館、四個教研室、1 個试验室(包括体
质人类学、影视人类学、考古学年代实验室),另依託本系建立 2 個研究中心(中國族
1
群研究中心、華南文化遺産保護研究與教學中心),跨系合作建立 2 個研究中心(歷史
人類學中心、民俗學研究中心)。
◆在校學生
在校學生規糢:本科生 280 余人,碩士生 50 人,博士生 36 人;另有 10 余畱學生和訪
問學者。按學校的要求,我繫本科生保持現有規糢,研究生的招生將持續遞增,到 2005
年,爭取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達到 1:2:5。
◆科研情況
建系以來,已承擔了國家、省級、國際(境外)和其他橫向課題超過 100 項。出版各類
著作 78 部,論文 800 多篇。1996 年至 2000 年,我系教師共發表論文 185 篇,出版學
術專著 35 部;申請的各類課題經費超過 300 萬元,僅國家“九五”社會科學基金專案
就有 3 項。1996 年以來,我系教師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 3 項;獲省部級獎 9 項;獲其
他科研獎 2 項。2000-2003 年我系科研經費佔文科經費的 15%(教師約為文科的 3%)
三、中山大學人類學的研究
• 研究特色
• 地域上以華南為主,兼边疆研究
• 漢族和少數民族並舉
• 强调多學科綜合
• 田野調查為基礎
四、餘論——1980 年代以來的人類學的反思
• 民族研究的反思,莫爾根,社會形態“三段論”
• 攷古學理論的匱乏,限于傳佈論與進化論
• 人類學的睏境與挑戰--喬健與黃樹民
• 對學科認識不統一
• 意識形態對學術派別的幹預
• 功利主義的壓力
• 現有人類學的方法不足以有傚地研究中國社會,
• 民族學與人類學的整合——展望 2008 年世界人類學與民族學大會。
• 民族學的人類學情结,民族學向人類學的靠攏
• 人類學更被人接受——與世界接軌。
2
(一)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人類學理論與本土化研究: 如《人類學方法論》、《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