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翻译学的三个新概念:元翻译、反翻译与非翻译
2002 年第1 期 外 国 语 总第137 期
No.1, January 2002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37
70
文章编号:1004-5139(2002)01-0070-10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论翻译学的三个新概念:元翻译、反翻译与非翻译
蔡新乐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开封 475001)
摘 要:本文从本体论出发,提出翻译的源头应是人的文化精神在特定的语言边界中的“自返”,即“元
翻译”。“反翻译”不断为“自返”设定障碍,使之局限在更小的范围之中直至停止;而“非翻译”则超脱
于两种倾向之上,保证人的生命活力对翻译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元翻译;反翻译;非翻译
On the Three New Concepts of Translatology:
Meta-translation, Anti-translation and Non-translation
CAI Xin-le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from the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that the source of translation should be the
self-returning of Man’s cultural spirit within a given linguistic boundary, i.e. meta-translation. Anti-translation
constantly obstructs the self-returning and restricts it into a smaller scope until it stops, and non-translation,
which goes beyond the tendencies of the two, guarantees the fundamental part of Man’s animating power in
translating.
Key words: meta-translation; anti-translation; non-translation
一、缘起
笔者曾在提交给“第二届亚洲翻译家论坛”的论文里提出“元翻译”、“反翻译”和“非翻 译”这三个概念(Cai,1998)。经过几年的思考, 仍然觉得它们对翻译学研究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所以再作此文,重新对它们进行了界定和 探讨。盼方家正之。
二、精神改变自我的可能性:“元翻译” 人们用言语的多元性建构语言的单一性及 完整性。言语的现实总是因此背离语言的理想 或概念状态,但在语言那里存在着人们对一种 集体意识的寄托——文化在语言的统一性中 成为整体,并且印证着人们在整体中的那种身 份标记,即拥有共同语言的现实表现。这样, 拥有共同语言首先意味着已经进入一种共同 的文化,即处于共同的思想倾向的意向化现实中;其次,这样的意向化现实消除任何偏离它的思想动态,即它将人们的精神运动收缩在它自身的范围中,并且试图用这个范围代替人们 的精神的运动范围;再次,由于语言总是以理念、理想或理性取代复杂的言语表现和多元状态、或简化这样的表现或状态,人们的精神运动总是处于语言的简化与言语的多重性之间存在的张力和矛盾之中;最后,精神在其根本处则总是倾向于一种对自身的不同性的印证,71 即它总是不断更新、或以不同形态来表现它自身及其更新。除了它自身之外,它不认同的态度对一切都一贯有效。人的精神不仅以它自身为中心,而且在保护这个中心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它的任何一个“现在”:即不断改变它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存在状态及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言语总是以疑问一切的姿态追问语言的整体统一性,并以它来不断重建统一性的原因:语言在言语的追问与质疑中也总是顺应精神的要求,并且使它的概念体系适宜精神的存在或运动的自由。所以,“我的语言界限是我的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语)。不过,正如上边所指出的,运动“界限”是通过言语的“说”的“现在”(时间)来表示(空间)的:言语使语言的理念作用以其意向性运作(试图进入在场并将一切“现在”的存在者归并入精神的努力)统辖着言语并成为言语的思想规则。在任何意义上,“自说”的言语并无法离开语言对它的“说”的效力与作用:原则、规则以及原理时时限制着言语的现实,并且试图对精神及其自由运动进行理性主义的分析与规定。由此形成的那种精神的能力——言语的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