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灰山遗址保护规划工作计划(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省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工作计划
兰州大学二O一三年月
为了切实做好甘肃省遗址保护工作,完整真实地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和价值,对遗产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景观环境进行可持续的保护,大学受人民政府委托,编制甘肃省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本方案为大学在初步研究和现场勘查以及与文物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形成的初步工作计划。以国家文物局规定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为基本框架,结合当地的发展规划,并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制定而成。
目 录
第1章 项目研究报告………………………………………
1.1项目概况……………………………………………1.2项目重要性………………………………………… 1.3现存主要问题………………………………………第2章 工作计划……………………………………………
2.1人员组织……………………………………………
2.2工作目标……………………………………………
2.3工作方式……………………………………………
2.4工作范围……………………………………………
2.5主要工作内容………………………………………2.6工作周期……………………………………………
第3章 工作程序……………………………………………
3.1文物保护规划工作程序框………………………8
第4章 经费预算……………………………………………
第1章 项目研究报告
1.1项目概况①本工作计划为甘肃省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工作的工作计划。
遗址,第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的公布所在地为甘肃省,公布类型为古遗址,公布批号为—0473一一,公布地址为甘肃省。
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民乐县文物普查,属四坝文化遗址。遗址呈南北走向的小山丘,南北长730米,东西宽330米,面积240000平方米,包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整个遗址占地面积为640000平方米。该遗址为先民生活聚落地,因为人们生活居住时间长,生活垃圾堆积成“灰山”而得名。遗址表层有大量的陶片、打磨制石器等物。1987年5—6月,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49座,出土文物1003件,有金器、青铜器、彩陶、骨器、石器、木器等。陶器有壶、罐、鼎、钵、盘、杯、纺轮等器物,陶器中彩陶占较大的比例,彩绘方法以在红色衬底上绘深灰色凹彩花纹为特征。彩陶的主要器形有双肩耳罐双耳罐、四耳带盖罐、单耳罐和盘等。石器有砍砸器、尖状器、石斧、石刀、石环等。出土的铜削、铜刀刃、铜锥、铜手镯、铜小圈、铜管饰、铜耳饰等铜器大多为砷青铜。灰层中有大量的兽骨和炭化的小麦、大麦、高粱、粟、稷等颗粒。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木炭测定,东灰山遗址碳14测定年代距今390±100年树轮校正距今30±145年,相当于中原王朝夏代末期、商代早期,属于青铜时期。 该遗址对研究西北青铜发展历史、对全面认识和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文化分期等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它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文化谱系的建立,对于该地区民族的构成,民族迁徙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在我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2项目重要性
1987年夏,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对进行保护性发掘,清理墓葬249座,各类物件
东灰山遗址
1.3现存主要问题
()文物保存状况较差
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破坏,已濒临毁灭的危险,如不及时保护,将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目前,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物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积极推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工作的开展。遗址青铜时期的遗存和史前文化堆积,遗址在对青铜时期及史前时期的文化发展和考古课题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保护好遗址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目前遗址面临严重的人为破坏和洪水的危害,濒临消失的危险。根据现场踏勘,遗址保护范围位于灌溉遗址东分布大量农田。在灌溉期,常有冲毁地埂的情形发生,,对于这些随时可能被毁坏的遗址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将会加快遗址的消失速度。 (2)文物工作急待改进
遗址第2章工作计划2.1人员组织项目主持人
项目组成员
2.2工作目标
本次工作将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甘肃省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纲要,并制定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从而指导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各类价值,制止和预防新的破坏,展示文物信息,合理利用,造福社会。
2.3工作方式
确定工作意向后,大学将针对该项目成立项目工作组,全面负责项目工作的进程和主要环节。工作中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度,工作组内专人负责专项工作内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采取合作方式,在合作方的选择上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校智慧教室实验儿童教育室实训平台项目交货方案及时间进度计划安排.pdf VIP
- 党员杨善洲先进事迹.PPT VIP
- DB3301T 0170-2018 道路交通指示标识英文译写规范.docx VIP
- 中国普通型客衣专用洗衣粉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投资方向研究报告.pdf VIP
- 遗传与进化《第4章 生物的进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VIP
- MZ∕T 137-2019 遗体冷冻柜通用技术条件.pdf VIP
- 合成生物学-全套PPT课件.pptx VIP
- 教材专家评审意见表(模板).doc VIP
- 《医院用磁浮式安全电装置核心技术规范及数智化管理云平台规范》.pdf VIP
- JJF(陕) 051-2021 机动车 GNSS 区间测速监测系统标准装置校准规范.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