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课外资料0-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章 绪论 一、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植物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应当包括整个植物界的各种类型植物的生命活动,但由于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含农作物、林木、园艺作物和资源植物等)大多数是高等植物,因此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往往着重于高等植物。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体内所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及其作为这些生理过程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基础,这些过程的机理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和形态结构的关系。从群体、整体、器官、组织水平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把宏观与微观结合来阐明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研究的目的不仅要认识和解释现象,而且更要掌握其规律性,能动地为农、林、园艺等生产服务。   高等植物的生活史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经历胚胎发生期,完成种子发育阶段;种子萌发后植物经历幼龄期、性成熟期、开花结实期以及衰老期。植物在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产生许多变化,概括起来是:物质转化、能量转化、信息传递和形态建成。在叶绿素的参与下,绿色植物能将CO2和H2O以及其它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将太阳的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这个光合作用过程是植物体内进行所有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基础。光合作用和所有的代谢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而生长发育则是各个代谢过程的综合表现,也包括形态建成过程。与动物和微生物相比,植物本身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是绿色植物具有自养性,能利用无机物自行制造有机物;其次是植物扎根在土中营固定式生活,因而对不良环境的抗性较强;再其次是植物生长无定限,虽然部分组织或细胞死亡,但同时却有器官、组织或细胞再生或更新,不断生长;最后的特点是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即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都具有分化成一个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因此,植物生理的研究不但具有生物共性,而且还有其特殊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植物生理学文档顶端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总结出很多有关植物生理学的知识,例如豆类与谷物的轮作法、“粪种”(即用粪水浸泡种子)法、“七九闷麦”法(即春化法)等。但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知识和经验,得不到科学实验的验证和理论上的概括,在长时间内未能形成科学体系。      有关形态建成方面也有很大发展。1920年加纳(Garner)和阿拉德(Allard)提出光周期学说,阐明日照长度对植物开花的作用。随后博斯威克(Borthwick)等人发现了光敏素,把形态建成推进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另外,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1904年在含有无机盐溶液及有机成分的培养基上成功地培养了胡萝卜和辣根菜的离体胚。1934年怀特(White)用番茄根建立了第一个无性繁殖系,并发现在迅速生长的根尖病毒浓度很低,这为培养无毒植株奠定了基础。Skoog和崔澂发现腺嘌呤或腺苷可以解除培养基中生长素对芽形成的抑制作用,确定了腺嘌呤/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由于广泛研究和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特别是单细胞培养并诱导分化成植株的成功,以及植物生长物质知识的不断增多,加上农业生产上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大大促进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的广泛开展。同时,使早期提出的细胞全能性假说,得到了科学的证实。   20世纪初期迄今,由于物理学、化学的发展,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植物生理学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生物科学领域中的细胞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发展,使深入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机理变得更为有效。各种问题的研究趋向分子水平深入,又不断综合,提出新概念。初期的植物生理学着重外界条件的影响和外表的变化。30至40年代生物化学的发展对植物生理学的冲击很大,促使植物生理研究大大地深入到植物内部的机理。60年代中期分子生物学成为一个学科,使植物生理学的范畴更广阔,分析也更深入。反映这种趋势的突出例子是: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植物生理学年鉴评论》(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于1985年改名为《植物生理学及植物分子生物学年鉴评论》(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Molecular Biology),这表明在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分子生物学的比例加大了。   我国现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可追溯到1917年钱崇树在国外发表了一篇有关离子吸收的论文,但他后来没再从事植物生理学工作。20年代末,罗宗洛、李继侗和汤佩松先后回国开展植物生理学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旧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未被重视,发展缓慢。解放后,综合性大学生物系和农、林、师范院校普遍开设植物生理学课程,中国科学院、农科院以及许多农、林业研究部门也设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