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格孢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整合(REMI).pdfVIP

链格孢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整合(REMI).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链格孢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整合(REMI)

链格孢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整合(REMI )转化的 致病性诱变 伏建国 朱云枝 强胜** (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南京 210095 ) 摘要:以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菌株 NEW 为供试菌株,研究了 菌龄、酶系统、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及稳渗剂对链格孢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 制备链格孢菌原生质体比较适宜的条件为 PD 液体培养基培养 20 h, 以 0.7mol/ L NaCl 为 稳渗剂,1 %Lysing Enzyme 、1 %Drislase 和 1 %Snailase 3 种酶溶液混合使用, 30℃酶 解 3 h。对原生质体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整合(REMI)转化,筛选到了链格孢菌弱致病 突变株 NEW001,为致病相关基因的标记和克隆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链格孢菌,原生质体,限制性酶介导整合,致病性变异 紫茎泽兰是一种世界恶性杂草,目前已对农业、环境及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强 胜,1998)。强胜等(1998;1999;2002)在紫茎泽兰叶片的天然病株上分离到链格孢菌 (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发现该菌对紫茎泽兰具有很好的防效,其产生 的一种致病毒素能够代替病原菌起到防除紫茎泽兰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该毒素对其它 农田主要杂草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万佐玺等,2001),在 100ppm 浓度以下就可以杀死稗、 马唐和鳢肠等(安传福,2003)。超微结构研究发现,该毒素对叶绿体造成伤害(常缨等, 2003)。致病机理研究表明,该毒素作用于光合系统Ⅱ质体醌,引起光合作用代谢受阻(戴 新宾等,2003)。是具有开发成生物源化学除草剂潜力的。为了探索该毒素的代谢过程以及 通过改良菌株,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一具有潜力的生防菌,对致病和产毒相关基因的研究很 有必要。目前克隆基因的方法很多,其中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整合(REMI)转化在丝状真菌应 用较为广泛,操作也相对简单,目前已在包括链格孢菌等几种丝状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 中应用并获得成功(Tanaka et al.,1999 ;王政逸等,2001)。但是,直接引用他们的方法 并不能获得对紫茎泽兰链格孢菌的诱变转化。在 REMI 的操作过程中,大量原生质体的获得 是前提和关键。由于不同真菌,以及不同菌株在细胞壁组成及其它一些生物学特性方面都存 在差异,制备原生质体的方法也不同,故开展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主要探索出了适合这种对 *基金项目:国家 863 项目(2001AA246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通讯作者:强胜Tel: 025;E-mail: wrl@njau.edu.cn 紫茎泽兰具有特殊防效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原生质体制备 的方法,并通过 REMI 转化筛选到致病和产毒减弱的突变体,向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迈出了 坚实的一步。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与质粒:链格孢菌菌株 NEW 是本实验室保存菌株,质粒 pSH75 由 Takashi Tsuge 赠 送(Tanaka et al 1999)。 1.2培养基:PD培养基:马铃薯 200g,蔗糖 20g,加水定容至 1L;PDA:马铃薯200g, 蔗 糖 20g,琼脂粉 15 g,加水定容至 1L;再生培养基:0.1%酵母粉,0.1%蛋白胨,1M 蔗 糖,0.8% 的琼脂; 1.3 试剂 酶制剂:蜗牛酶(Snailase,简称 S)(北京百泰生化技术公司),崩溃酶(Drislase 简称 D)(Sigma 公司),裂解酶 (Lysing Enzyme,简称L)(Sigma 公司),限制性内切酶 Hind Ⅲ(上海生工) 稳渗剂:0.7 M NaCl、KCl、山梨醇、蔗糖,及OM(1.2 M MgSO , 10 mM NaHPO ,pH 4 2 4 5.8),STC(1 M sorbitol,50 mM CaCl2, 50 mM Tris-Cl,pH8.0) 其它:40%PEG4000(用STC 配制),潮酶素 B(

文档评论(0)

qiaog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