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导论 第六章 学校和学校教育制度创新.ppt
第六章 学校和学校教育制度 教学目的 1.掌握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终身教育的概念 2.掌握现代学制的基本类型、掌握义务教育、终身教育的基本特点 3.了解学校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学制 第一节 学校概述 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学校?特点是什么?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培养的社会机构。 1、有固定的场所并有一定的设施以及设备 2、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员 3、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 4、有确定的教育内容 5、有一定的管理制度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校条件的规定: 1、组织机构和章程 2、合格的教师 3、符合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4、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济来源 学校的性质 学校的一个规范性组织; 学校是一个公益性组织; 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两个方面的职能——结合书本指导学生 正式的职能和派生职能(第三节自学) 古代学校图 近代学校图 二、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学校的历史变革(见叶澜等著《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P30—45) 1.“青年之家”——人类最早的儿童公共教育机构 母系社会的一种公共教育机构:寇礼、劳动和生活训练、礼节 父系社会——男子之家。 宣教广场——明堂 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祖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养老机构 庠:庠者,养也。 2、? 学校出现:41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古埃及。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 舜虞:庠;夏:校;商周:庠、序;瞽宗、学。 “学”已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即有一定的场所、有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教与学的活动,标志着我国学校教育的成型。 3、学校发展 1.夏:校、序、庠 2.商:庠、序、学、大学(右学)、小学(左学)、瞽宗 庠——孝悌教育、习射;序——习射、武舞;学、瞽宗——大学性质,音乐、祭祀和习礼 3.周:学在官府 国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乡学 4.春秋:私学兴起,学在四夷 西周的学校:学在官府 1,学校设置。 (1)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和乡学。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2)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和大学。 2,学校的教育内容--“六艺”。 (1)“礼”和“乐”:礼是指礼仪,包括各种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凡是行礼的地方,也都需要有乐。(2)“射”和“御”:是指射箭和驾驭马拉战车的技能。(3)“书”和“数”:书是指识字,写字,数是指计算 。 3,教育的特点: (1)文武兼备。(2)求知兼求能 。(3)学在官府 学记中所记学制: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西周的学制系统 春秋:私学兴起,学在四夷 5.汉:官私并存 官学: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 学 、四姓小候学; 地方官学:学(郡国);校 (县、道);痒(乡)序(聚) 私学:启蒙阶段;专经的预备阶段; 专经的研修阶段 唐代官学完备 唐代的学校可分为中央政府直接设立的学校和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中央的有直系和旁系。直系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大学性质)、律学、算学、书学——(专科性质) 旁系有弘文馆、崇文馆、崇玄学、医学、小学。前三者是大学,医学是专科性质,小学是贵胄学校。 多种形式办学; 教师管理完善; 学生管理上有升学、退学规定,也有考试和作息规定。 宋:官学繁荣,私学书院盛行 官学 王安石创立“三舍法”,考核和科举结合 外舍生:2000人 内设生:200人 上舍生:100人 上舍生又分为上等、中等、下等和不及格者。 私学:书院兴盛,理学兴起。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三舍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朝廷每年派官员到太学出题考试外舍生一次,称为“公试”。公试成绩列第一、第二等并获得校定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每月考核行艺,每季进行“季选”,每年给予30名积分最多的内舍生“校定”,分为“优”、“平”两等。 书院的特点 (1)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自我完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