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谈工夫茶创新.ppt
序言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家乡文化,我会用“精”来形容独特的潮汕文化。 工夫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茶艺,从所用茶叶到冲泡过程,无不精细、讲究,花费工夫。其在历史发展中,经过传承和演变,广泛流行以福建南部、广东潮州和台湾地区,并形成了许多独具文化特色的利益礼规。 PS:现在市面上网络上经常看到“潮汕功夫茶”,其实这种写法是错误的,因为“功夫”和“工夫”在潮语中是有很大区别的,工夫是指称一种做人或做事的细致、认真、每个细节都不放过的人生态度。所以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地方标准 2011年4月1日,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主持召开的广东省地方标准《潮汕工夫茶》审查会在汕头金寿茶艺园举行,由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听取了标准起草小组的工作报告,对标准送审稿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查和充分讨论之后,达成一致意见。专家组一致通过该标准的审定,并要求标准起草小组按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报批稿上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建议以推荐性地方标准予以比准发布。 为规范潮汕工夫茶的冲泡用茶、选水、茶具、冲泡程式及品饮方法等的技术要求,针对目前尚无专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汕头市茶文化学会、汕头市质量计量监督检验所、汕头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汕头市旅游协会共同起草了《潮汕工夫茶》地方标准。该标准制定过程以潮汕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技艺为主要依据,重点突出在理化、安全指标上,并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严格按GB/T1.1-2009的要求进行编写。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潮汕工夫茶已经成为一个族群的印记和符号,其精致的泡茶器具和冲泡程式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已超越了一般茶叶的品饮方式,成为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其他地方茶道所引用。 引经据典说工夫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镜记》、万历九年(1581)刊刻的《荔枝记》和相传也是万历年间刊刻的《金花女》附刻的《苏六娘》,搬演的都是潮州本地故事。戏文中有许多情节,写到当时潮州民间的茶事。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荔镜记》第22出《梳妆意懒》,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词: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汤是你捧。 这两段文字说明,至迟到明代中期以后,茶在潮州民间生活中,已经成为日常家居必备的饮品。 以茶待客的习俗也已经形成,有《苏六娘》中《六娘出嫁》一节,苏妈叮嘱女儿的唱词为证: 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 槟榔是待客的礼果,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唱词中槟榔与茶相提并论,可见茶也用于敬客。潮谚云:“过门是客。”对方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进了家门,都会有茶招待。 《荔枝记》第8出,写李婆婆到黄家说亲,黄父让家人小七接待: (公白)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计茶食。 《苏六娘》中也有类似情节。林婆到苏家做媒,苏妈见了,连忙招呼: (末)原来正是林婆,请坐,讨茶来食。 这是请媒婆喝茶。 《荔镜记》第19出《打破宝镜》写陈三到五娘家磨镜,益春请他喝茶: (贴)人客,茶请你。 (生)只茶是乜人使你捧来? 《荔枝记》第17出,这个情节写得更加具体: (春白)师父,师父盅茶待恁。 (生白)小妹,阮做工夫人,夭有茶食? (春白)阮只处见贵客来,都有茶食。 这是请木匠喝茶 清代乾隆嘉庆以后,潮汕的商业十分发达。乾嘉之交的潮州,一如俞蛟《潮嘉风月》所载,物产珍奇,商旅辐辏,“俨然自成都会”。工夫茶艺的传入潮州,与这种繁荣的商业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嘉庆十三年(1808)《崇安县志》卷之一《风俗》有这样一段记载: 茶市之盛,星渚为最。初春后,筐盈于山,担属于路。负贩之辈,江西、 汀州及兴、泉人为多,而贸易于姑苏、厦门及粤东诸处者,亦不尽皆土著。 崇安是武夷岩茶的产地,粤东应该是指广东东部的潮梅循三州(包括今天的汕头、潮州、揭阳、梅州、汕尾数市)。根据这条记载,嘉庆初已经有粤东商人进行茶叶贸易。而《潮嘉风月》说六篷船中喜用武夷茶,则粤东工夫茶俗的形成,必定与这种贸易有关。这两书的记载正可以互相印证。 到了明代,情况似乎已经很不一样。 工夫茶叶 茶壶 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办法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这是关系到壶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 “老” 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寡。 二、盖瓯 盖瓯即盖碗,又称三才杯,上配盖,下有托,中间是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二、茶杯(品茗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