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连港,从红房子忆起
这里有大米白面
大连港,这个城市最东端紧临大海的码头,因为有了它所以有了这个城市;因为有了它世界知道了大连。百余年的沧桑岁月不知承载了多少舟船进出,百余年的海浪潮汐不知迎送了多少人员往来。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苦难劳工,从这里开始,用双手一件件搬起了港口吞吐,用肩膀一步步扛出了车船运输。
解放前,这里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大连港红房子。
红房子所代表的大连港,不仅与这个城市相关,也与我们家族密不可分。这里是我二大爷、我父亲、也是我工作一生的地方。
我家一直保存一摞解放前往返于山东老家和大连港红房子之间的信。其中一封是1932年从大连港红房子邮局寄出,因邮路不畅而不知碾转多长时间,直到1934年我爷爷才收到。上面记录了我二大爷李吉振和同村本家兄弟两人背井离乡,从穷山沟徒步到济南乘车,再坐船到大连港红房子后的情况。信里说:只要在这里肯出力就有大米白面吃,就能吃饱饭,还能吃上肉,还有听戏的地方,住在成排成排的红色砖砌大瓦房里,门和窗上面是一种透明能看见外面、还不透风叫玻璃的洋东西。冬天屋中央有一排火墙,烧得火红火红,很暖和。这里生活很好,让我爷爷放心,最后让我父亲到大连港红房子找他,还说在大连能找到媳妇,给定亲,不用我爷爷操心。
1935年,只有16岁,从没出过山村,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拿着这封来信,独自一人,两眼摸黑,坐船来到大连,凭着信上的地址一路打听,找到了大连港红房子。父亲说过,刚来大连那天,我二大爷在码头干活,是红房子管理站和同乡会接待的,先洗澡、后吃饭。他们把父亲穿来的衣服和鞋子一把火全烧了,给了一套新的让换上。后来才知道烧衣服、洗澡是消毒防传染病,否则不让进门住宿。
二大爷看到我父亲狼吞虎咽地吃猪肉,就一连几天领着他到寺儿沟饭店,吃够为止。父亲在老家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大米白面在这里却是经常吃。
还有几封信则是我爷爷找村里认字先生代写的家书,嘱咐二大爷带我父亲在那边多赚钱,说咱山东人不怕出力,好好做人。寄回老家的钱都收到了,用这些钱给家里弟弟定了一门亲事,买了几亩地和一头牛,置办了好多东西,生活比以前富裕,村里人都羡慕得很,还说以后不要往家寄钱了,你们哥俩一定要吃饱饭,多留钱将来娶媳妇。
再后来的几封信是说我二大爷得了一种怪病,浑身无力不能工作。爷爷回信询问得了什么病,能否回老家养着,嘱咐我父亲好好照顾哥哥。得知二大爷和红房子里几百人因瘟疫去世后,爷爷让我父亲一定保护好自己,让他将二大爷的骨骸寄回老家安葬祖坟。
时髦生活
其实,红房子就是一个劳工宿舍,原名福昌华工株式会社宿舍,简称碧山庄,因其由红砖所盖,中国人习惯称红房子。它坐落在老寺儿沟,占地11.5万平方米,共有92排房屋,其中平房38栋,二层楼54栋和其他建筑组成的宿舍里住了两万多人,最多时住过三万多人。
据说,当时出工是轮牌制,轮到你就出工。值班的会拿个铃铛上房号一阵摇晃,你得起来干活。在宿舍分配和用工管理上实行的是老乡编排制,就是以老乡为一个工作队或组,一起出工一起休息。那时候最忌讳偷窃港内物资,在这方面管理惩罚措施严厉得超出想象。
红房子人多,是天南地北不同口音汇聚到一起的大杂院。夏季时候院子里全是在外乘凉的劳工,有侃大山的,有练拳习武的。当时这里帮会盛行,山东帮、河北帮、东北帮、江苏帮。山东帮人最多,干活也最有力气。那时候干活是承包制,包工头分配活后,山东帮和东北帮大汉装的装、卸的卸,很快干完,而南方人人小体弱干活较慢,相对受排挤。
老寺儿沟一带过去相当繁华热闹。日本人在支付劳务费时,是向码头劳工倾斜的。住老寺儿沟的人一听说是码头装卸工,就知道兜里有钱,腰板也直说话气也粗。体力弱不能干重体力的才去开机械、干零杂、扫场子,普通管理者都没有装卸工的工资高。劳工开饷的时候就是这里馆子、妓院和各类商铺最兴旺的时候。街面上摆满热腾腾的肉包子、油乎乎的油饼和香喷喷的麻花。小酒馆特多,里面到处是猜酒令喝酒的同乡。大连港劳工独创了一种喝酒法——仰脖酒,就是走着路,打二两白酒,一仰脖子喝进去。那时候,寺儿沟电车轨道头是一个跑江湖耍把式的地方,玩皮影的、唱大戏的、打铁卖膏药的都有。当时,劳工也有自己的流行穿戴,一顶礼帽,白色的对襟中式衫,一条白毛巾搭在肩上。他们把所用零钱往礼帽夹层里面一塞,就去下馆子或者走亲戚找对象。还有一种时尚就是用纯金镶嵌个金属牙套带上,名叫大金牙,特流行。
老寺儿沟这过去有食堂、医院、邮局,还有钱庄。劳工的工资都在钱庄里存着。那时候存取款很简单,只要报出自己的工号就可以自由存取。当时住在红房子里的都是单身青壮年,谁体力好,谁能扛“麻袋包和豆饼坯”,谁就赚钱多。当然,体力好的因酗酒、偷窃、扎吗啡而丢掉工作流落街头的也很多。
关于“万恶的旧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