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宪法·近代敕语对儒学的吸收与变貌.pdfVIP

日本古代宪法·近代敕语对儒学的吸收与变貌.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古代宪法·近代敕语对儒学的吸收与变貌.pdf

维普资讯 日本古代宪法·近代敕语对儒学的吸收与变貌 武德庆 ⑦ 匿[大学外浯学院,涮 匕武汉400063) 摘要:儒“学”作为汉学的重要部分一直涵养着日本文化,对 日本的国体制度、政治变革、思想意识起着极其 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个作用已形成社会的潜流、形成某种思想定势,换言之,通过14oo年来的日本对儒学的吸收 与变貌,已成为带有某种规律性的文化模式。本文通过对古代宪法 近·代敕语中的考察,分析 日本文化模式中的 这些特质现象。 关键词:和;忠孝;原典儒学;变貌儒学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5-0138—05 用性 ,被武士阶层所接受 ,成为 “剑禅一如”嚏的生死观提 一 、 日本对 “儒学”吸收与变貌的大致过程 供 了理论依据 。到江户初期 ,儒学经过 多次变貌 ,以通俗 应神天皇期 ,以百济王仁呈 《论语》、《千字文》以供 易懂的方式传入社会 ,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明治初期 , 皇太子学习为开端 ,儒学正式传入 日本。此后 ,“律令制 ” “日体西用”呼声甚高,儒学暂被搁浅。当对西洋 的新鲜 确立 了学习儒学的学制 ,开始系统地学 习儒学 ,所学 的 感过后 ,儒学再次抬头 ,经过西村茂树 、“斯文学会 ”特 经学科分大 ·中-小三经 ,礼《记》、《左传》为大经 ,《毛诗》, 别是 教《育敕语》撰写者元 田永孚等对儒学的改造 ,成为 周《礼》、《仪礼》为 中经 ,周《易》、《尚书》为小经 ,《论语》、 振兴民族精神 的利器 。如果分析一下 日本战后 的思想走 孝《经》为基础课程 。全部汉学典籍共计 484,095字。四据 向,大概可知 :当需要提高 内在 的修养 、涵养 自己的心 《日本国见在书 目录》统计 :“平安初期 (800年前后)传入 灵 ,就开始敬奉 “原典儒学 ”,当需要振兴 民族精神 ,“变 日本的汉学典籍有 1579部。共 16790卷,这其中相当一 貌儒学”则成为最为便利武器 。 部分是儒学典籍 。”日平安 时代 日本贵族 以何晏 (魏)的 《论语集解》和郑玄(后汉)的诸注释书为圭臬 。清和天皇 二、以 “忠”为 中心的国家色彩 崇尚儒学 ,亲讲 《论语》,将 《论语》称作 《圆珠经》。所使用 (一 )原典儒 学里的 “忠”的概念 的注释书为黄侃的 论《语义疏》,可惜此书在我 国早 已亡 先秦儒者的主体精神 ,大体以作帝师为理想 。现孔子 佚 。一般将黄侃以前的 论《语》注释书称为 “古注”。古注 的 “私学 ”虽有贤者七十二、弟子三千 ,在春秋各诸侯 国 期是 El本对儒学 的吸收期 。 相互争霸的形势下,管理 国家 的高级人才仍供不应求 。 镰仓初期 (13世纪初叶),由禅僧玄惠僧都将集宋 “夫子温 、良、恭 、俭 、让以得之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代理学之大成者 的朱熹学说 引入 日本 .称之为 :“朱子 天下有道则现 ,无道则隐。”邦‘有道 ,则仕 ;邦无道 ,则 学”。自后醍醐天皇起 ,朝廷开始使用相对于 “古注”而言 可卷而怀之 。’’隐等,都反映出当时孔子的仕君观点。在各 的由朱熹所撰的 新“注”。此时儒 学也通过禅僧之手传向 国君主面前 ,有 时傲不为礼 ,也极为 自然。如子夏之于魏 以 “五 山”为中心的僧侣世界 ,并开创 了如中版FIj月所言 文侯 ,子思之于鲁缪公 ,孟子之于齐宣王 ,郭槐之于燕昭 的 “孔道与佛学乃学 问之表里 ,就性情而论宛如辉映之 王等 ,都是典型的例证 。 双璧。”之意的儒佛折衷的变貌儒学。进入室町时代后, 在原典儒学 《论语 》里 ,有关 “忠”的论述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