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檢視-關注綜援檢討聯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批判的檢視-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Social Assistance with Social Exclusion: A critical review 歐陽達初 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前言 近年香港關於福利的激烈討論,莫過於針對「福利依賴」(welfare dependency)及如何讓福利接受者自力更生,這成為社會保障及社會服務最重要的課題。而1999年可說是香港社會保障發展的轉捩點,它開啟了近10年政府針對社會援助,即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下稱綜援CSSA),2次的福利改革。這2場福利改革,究竟是改善了接受福利者於於貧窮的境況,還是維持甚至加劇了他們面對的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呢? 本文將聚焦於領取社會救濟中,一些有工作能力/健全的群體(able-bodied),包括失業、低收入及單親人士,以及新來港(來港不足7年)人士,因為他們是媒體、社會政策辯論的核心,是最具爭議性的福利接受群體。我們將探討他們現時的援助金額水平、福利改革的內容及效果,以至對福利接受者造成的污名化現象。我們認為政府推動的福利改革類近於英美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浪潮:要減少福利開支、援助個案,推動有工作能力的人士重返勞動市場,崇尚市場價值而政府儘量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我們將借助政府的統計數字,以及作為倡議團體(advocacy group)的經驗,批判地檢視現時香港的社會援助,其政策層面(policy level)的問題,最後我們嘗試提出一些改革的方向,期望可以透過社會保障改善貧窮人士的生活,減少社會不平等。 接受者背景簡介 目前,香港約有488800人領取綜援,其29萬宗個案包括:長者、健康欠佳、傷殘共約70%,而失業、低收入、單親則佔約30%。綜觀而言,08年的綜援個案98年,而單親、失業個案亦有輕微的上升,可說是近年綜援個案的增幅,主要來自健全人士個案。如表一顯示,從數字上亦可見到整體綜援個案,特別是失業綜援個案,其實與香港經濟表現(失業率)有密切的關係,如1998年是失業高峰的第一波,第二個高峰就是在2001年911事件至2003年香港經歷沙士期間,二者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03年後,綜援失業個案與失業率有同步下降的趨勢。因此,從宏觀上看社會援助的個案數,與經濟狀況(失業率)有較明顯的關聯。以下將簡介失業、單親、及低收入3組群體的背景,嘗試帶出他們個案的增幅反映著3個社會結構的變遷:長期失業、在職貧窮、家庭結構轉變。 表一 失業個案 從表二可見,香港失業綜援的個案,大部份屬中高年人士,年齡中位數為49歲,超過60%為男性,領取綜援年期的中位數為5.1年,而66.6%的受助人已領取綜援超過三年。不過,根據表二所示,失業個案最多集中於5年或以上,及1年或以下;這反映失業後1年內能否就業,將影響到他們會否變成長期失業個案。根據我們的經驗,這批失業人士包括因經濟衰退而出現的周期性失業人士,如去年金融海嘯後對外圍經濟敏感的行業,如進出口、物流、船務、中港貿易等;亦包括因經濟轉型(去工業化、服務業的興起)及就業市場二元化之下,製造出來的一批邊緣勞工(黃洪、李劍明,2000),他們經歷著開工不足、零散化、彈性化的就業狀態,包括建築工人、飲食職業的工人;當然,他們的一些特質亦可能令他們處於勞動市場中脆弱的位置,包括年紀、技能、學歷等問題。最後,失業綜援亦包括一批結構性地被主流市場排斥的失業人士,如更生人士、吸毒者、有酒癮賭癮者等。他們都屬於長期失業人士,並且一般性的就業服務難以協助他們就業,以至脫離綜援。 失業綜援在香港的認受性(legitimacy)很低,最常見的攻擊為「沒有期限、過於慷慨的福利造成福利依賴」。以此觀點解釋失業綜援領取年期中位數的上升,忽視了就業市場及經濟結構帶來的問題,甚至將問題歸咎於受害人身上(blaming the victims)。其實香港去工業化的速度相當驚人,特別是在90年代開始金融地產主導的虛擬經濟開始膨漲,但那時香港的經濟泡沫尚可以承載一批要面對轉行的工人。但自2000年起,特區政府已宣布香港要進入知識經濟的年代,但從經濟發展的軌跡看,金融服務(如銀行、資產管理)、資訊科技等新興行業,以至零售、個人服務業等,都難以吸納這批數以十萬的中年失業工人,加之以2001年911事件帶來的經濟不景,以至2003年沙士出現的急速經濟收縮,令失業率及失業綜援大幅上升,及至06、07年才出現明顯跌幅。 另外,許多市民常將失業綜援家庭與低收入家庭所得進行比較,並且得出「領綜援不需工作,其收入更勝工作家庭」的結論。這或許是事實(詳論見本文第3部份),不過卻應令我們反思造成這現象的真正原因,在於近10年香港基層工人的實質工資出現下跌的狀況。 表二 表三 低收入個案 根據社署的數字,低收入綜援人士的工資中位數為$4800,低於全港就業收入中位數的一半($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