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与“畅神”:谢灵运的山水诗与宗炳的山水画论比较研究.pdf.pdfVIP

牢骚与“畅神”:谢灵运的山水诗与宗炳的山水画论比较研究.pdf.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牢骚与“畅神”:谢灵运的山水诗与宗炳的山水画论比较研究.pdf.pdf

牢骚与 “畅神”:谢灵运的山水诗与宗炳的山水画论比较研究 牢骚与“畅神”:谢灵运的山水诗与宗炳的山水画论比较研究 张 伟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社会政治比较混乱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文精神成果比较丰富的 时期。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兴起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状况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相关性。从 谢灵运的山水诗与宗炳的山水画论的比较研究中,可以推究出一条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状况 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路 。 关键词:谢灵运 ;宗炳;山水诗 ;山水画论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2)02—0145—05 一 、 问题的提 出 魏晋南北朝之际,社会失序,知识分子作为社会政治网络中的节点,普遍地陷入一种无法超脱的高 压紧张状态。没有稳固的权利架构可以安身立命,也没有充足的思想空间可以自由呼吸。牢骚与苦闷 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内在精神的真实写照。因为牢骚,所以清谈;因为牢骚,所以隐逸;因为牢骚,所以 爱上了药与酒;因为牢骚 ,所以迷恋上犬马声色。因为牢骚,当时的知识分子达到了肉身放纵的高峰; 还是因为牢骚,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创造了他们精神超越飞扬的独特艺术境界。 在今天的研究者的视域里,魏晋南北朝时期无疑是复杂的。其复杂性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光怪陆 离、异彩纷呈的思想后果和社会后果。谢灵运以其独特的社会地位、才情学力和人生遭际,使得他非常 适于充当他所处时代的一面镜子;他眼中的山水,颇能反映出他所处时代眼中的山水的真实风貌。相 比较而言,与谢灵运同处一时期的宗炳则是一个较为省净的人。他没有复杂的履历,无意于仕途,徜徉 乎山水之间数十载。他浸淫于当时的佛学义理,从而以其省净的心透视到了山水对于谢灵运及其时代 的价值和意义。其画论主山水 “畅神”之说 ,从心理学上说,是释放心理压力,发泄内心郁结,平伏内心 的牢骚;从哲学上说,是调息灵肉,达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到宗炳的山水画论,存在着一条魏晋南北朝时代为其 自身作出合理解说和阐释 的理路。本文尝试从时代精神的复杂性的角度,探讨这一理路的涵义。 二、发泄牢骚的基本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心智中的烦闷和牢骚,大多源于失其位、丧其身的忧虑和担心。由于社 会动荡,权力中心始终处在飘飘摇摇的状态之中。当时的知识分子只要尚在宦海生存,就不可避免地 随着政治权力斗争的起起伏伏而受到牵连,担惊受怕。尚在其位者,如履薄冰,或明哲保身或朝不保 夕;失其位者,轻者失去官职,重者丢了性命。 收稿 日期:2011—11—24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自主科研项 目“魏晋南北朝诗论与画论的相关性研究”(20101110102000029)阶段 成果,获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简介:张 伟 (1983一),女,湖南益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2。 145 I;; 学 2ol2年第2期 当时士人发泄牢骚和烦闷的基本方式,主要有 四种。 第一种方式是以“三玄”为话题的清谈。清谈的话头本身看似轻松玄远,其内在心理特征却是沉重 压抑的。王瑶先生认为,“党锢之祸,名士言论受到了惨毒的打击……所以阮籍出言玄远,司马昭许为 天下之至慎。” 可见所谓玄言清谈之类 ,脱离实际社会生活而趋于无稽之域,无非是些避祸的谈资而 已。当然,清谈未必真的能够避祸。以老庄为依托,以清谈为契机,当时士人重新思考了自然与名教礼 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当时士人常为放达任诞之行,而这些行为多与名教礼法相悖。从个人的 角度来说,放达任诞之行易于遭人诟病,从而授人政治攻击的口实;从社会、国家的角度来说,清谈可致 “礼坏乐崩,中原倾覆” 。 《晋书 ·儒林传序》对清谈对于社会的危害也有非常中肯的评价:“有晋始 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 高,遂使宪章弛废 ,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