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梁情:千面锦旗诉说干群“血肉联系”.docVIP

北梁情:千面锦旗诉说干群“血肉联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梁情:千面锦旗诉说干群“血肉联系”   尽管时至“数九”季节,但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北梁新区居民一张张乐开了花的笑脸。人们享受着“暖冬”的惬意,感念着党员干部的好作风,助他们告别了蜗居岁月的片片深情。   全国最大的城市棚户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一年来,进驻现场服务群众的2000多名党员干部“不让任何一件事掉在地上,件件难事有人担”,有力推进3万多居民先期实现了“宜居梦”。不仅没有出现一起群访事件,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反而群众给征迁干部送来上千面锦旗,表达他们淳朴的感激之情。   “多年没见这么好的干部了”   “不用再烧炭炉子,不用再愁上厕所,住在这暖呼呼的楼房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颐养天年。”1月23日(腊月二十三)上午,正在北梁新区井坪苑小区楼下剁羊骨头的王贵贵老人乐呵呵地说:“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在楼房里过小年,全家人要好好庆祝庆祝。”   今年73岁的王贵贵告诉记者,在棚户区时,他家每年冬天取暖火炉得烧4吨煤,“屋里没办法收拾干净”,最头疼的是每天清晨得到百米外几百人共用的旱厕去倒尿桶;平时洗衣做饭的脏水,也得走出不足1米宽的长巷,倒往数百米外的河沟里,“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政府帮我们实现了几十年的梦想。”   这几天,已告别“烟熏火燎”日子的北梁群众,在一座座崭新的安置楼里,笑逐颜开地打扮新居――摆盆花、贴年画、擦玻璃、挂窗帘,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   在北梁棚户区动迁办第十片区一个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居民梁明亮所送“公平公正,温暖人心”的锦旗。原来,他家10多年前办理的房屋产权证遗漏了一个小耳房,“包户”搞拆迁工作的干部请来市测绘院工程师实地查勘后,为他增补了19.45平方米住房面积。   “真心服务百姓的干部,我们当然要竖大拇指。”梁明亮说,干部们把旧房面积测量、政策解释、房屋产权登记、拆迁补偿金发放及购房手续“全包了”。他指着新房里的自行车等物件说:“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是他们帮我搬过来的。”他坦言,自己起初对这次棚改没抱多大希望,曾几次给干部吃闭门羹,但干部们总是耐心地给他讲解政策,帮他算细账、制定选房方案,“我64岁的人了,这些年轻人都叫我‘老梁哥’,直到现在,片区组长邢莉还经常带干部们过来问寒问暖,说句心里话,多年没见这么好的干部了。”   借北梁棚改契机,包头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全市各旗县区和机关单位抽调了2167名党员干部入驻现场服务群众、开展动员搬迁安置工作。并划片建立123个党支部和居民小组,每个片区由一名县处级干部负总责,每个小组由一名科级干部担任小组长,每名干部对应几户到十几户居民。同时,组织群众推选了大家信赖的居民代表809名,全程监督、参与搬迁安置工作。   不久前,圆了“楼房梦”的许多群众,纷纷以锦旗表达自己对干部淳朴的感激之情。一时间,当地装潢店锦旗价格由30元涨到180元,现场指挥部获悉后,声明不再接收大家的锦旗,但送来的锦旗已有上千面,把征拆办证大厅和各拆迁办公室的墙面,装点得红彤彤、亮闪闪。   “干部作风确实转变了。”不少北梁群众说,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多次来现场视察;走在巷子里,经常会遇到在电视里见过的市、区领导;而包户干部则天天上门,就像自家的人一样。   北梁棚改现场指挥部总指挥、东河区区长史文煜说,在这次拆迁中,他们把致群众的一封信作为“敲门声”,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门把手”,让居民彻底了解和理解政策,让干部和群众点对点、面对面交流,所做的工作才最大可能地体现了民意,赢得群众的积极支持。这也正是“百日攻坚”期间,出现日均搬迁安置居民200多户“北梁棚改速度”产生的缘由。   “不让任何一件事掉在地上”   北梁,这个明清两代“走西口”人聚居地,曾经的光鲜湮没在历史风尘中,站在其南侧的高楼上北望,13平方公里密密匝匝的小平房一片苍凉,已是当地“穷地方”的代名词。   困难群众多,是北梁拆迁的一大难题。由此引发的邻里之间争执一口井、一棵树、一个大门、一个菜窖的产权纠纷层出不穷,干部们都能想方设法把一个个矛盾就地化解。可东河区委宣传部部长张磊所负责的片区内,一个“家庭秘密”难住了大家。   一位患胃癌晚期的老人,原有住房40平方米,按政策可选60平方米的新房,但老人坚持选80平方米的户型,将来要留给孙子,否则就不同意搬迁。   老人患病已数年,儿女们一直隐瞒着病情为他治病,均欠下不少外债。若按老人的想法,须补5万多元差价,可又无钱可缴。子女们悄悄商定,选一套廉租房,领13万元补偿款,继续给父亲治病。   “老人要置家产,子女要钱、给老人治病。”说着,张磊眼眶溢出泪水,“秘密要保守,我们一时没法做老人的工作。”他说,老人表示自己一辈子蜗居北梁,不能让孙子将来结婚没房住,事情僵持在那里。几位包户干部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