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姜淑梅:认真得像个孩子.doc
姜淑梅:认真得像个孩子
11月30日下午3点,当76岁的姜淑梅走进北京德胜门“字里行间”书店时,一头银发,目光清澈,在嘉宾席草绿色椅子的衬托下,身穿红杉黑裤的她显得格外鲜艳靓丽。台下坐着近百位听众,都是姜淑梅新书《乱时候,穷时候》的读者,活动现场的气氛热气腾腾,所有人都想听姜淑梅说点什么。
姜淑梅60岁开始学写字,76岁出了新书《乱时候,穷时候》。“乱时候”写解放前动荡的时代,“穷时候”写建国之初的艰难,文章写得让人“读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对所有读者而言,“姜淑梅简直是一个奇人”。
但她自己却不觉得有多么“厉害”,接受《方圆》记者采访时,她拉着记者的手,再三强调“和我说话一定要用‘大白话’,不然我听不懂”,问起当作家的感受,她说“心里觉得就是不对劲”,她从来不自称是“文化人”。姜淑梅说,出书给她带来的变化是,她能领到一大笔稿费,然后出门就会打车,买什么东西也不会嫌贵了。
有读者说,姜淑梅身上最动人的,就是她这种天然的实在与真诚所带给人的感动。她书中描述的困苦细节让席间有位读者不能自已地哭泣起来,姜淑梅大声安慰她“都过去了”,要从好的方面想,“要不是吃那么多苦,受那么多罪,我也写不出书来”。
诗人王小妮评价姜淑梅,认为她非常可贵,就像一位“偶然现身的隐士”,姜淑梅原生态的叙述弥补了中国现当代正缺乏的民间记录。“可以想象,跟她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作家马国兴表示:“带着体温的记忆,要比官方发布的统计数字,更能让人触摸到真实的历史。”
“妈呀,你要是能发表文章,胡锦涛就来接见你”
1937年2月,姜淑梅生于山东省巨野县董官屯乡百时屯。1960年,姜淑梅跑“盲流”时落脚黑龙江省安达市,在那里当了20多年家属工(正式职工的妻子或子女,在没有劳动部门指标又未开具临时工介绍信的情况下,经其工作单位同意接受并实际参加工作的人)。60岁之前,姜淑梅的生活很平淡,抚养的六个儿女先后成家立业,她和丈夫一起生活,养花种草,有时候给儿女做个饭。直到1996年9月下旬的一天,一场灾难打破了他们的宁静生活:她和丈夫坐汽车回山东老家,路经秦皇岛时发生车祸,丈夫当场身亡。
60岁的姜淑梅经此一难,“精神气儿似乎被抽走了”,她忍着悲痛给儿女做饭,自己买了好几种常用药,为大家调理。那时身为大女儿的艾苓正在北京的鲁迅文学院作家班读书,姜淑梅怕影响女儿学习,并没把丈夫去世的消息告诉她。当朋友泄露消息给艾苓时,已是事后十多天。艾苓打电话回家,电话里,姜淑梅叫艾苓安心学习,千万不要回去。艾苓听从了姜淑梅的嘱咐,但她一想起家里的事情就哭,情绪很不稳定。
一段时间过后,为了让艾苓心安,姜淑梅用一个月的时间给艾苓“写”了两封信。后来还是放心不下,干脆千里迢迢到鲁迅文学院陪读,并嘱咐艾苓,“像看书一样,把这一页翻过去吧”。
在鲁迅文学院陪读的日子里,母女俩互相支撑和倾诉。艾苓发现母亲很会聊天,有时唠着唠着就是一个故事,问起母亲的愿望,她表示希望能认字和写字,这样的话以后给女儿写信速度就快了。艾苓于是建议姜淑梅去听一堂作家课。
征得学校同意,60岁的姜淑梅走进了作家班的课堂。在一群黑发人中,姜淑梅一头“美得纯粹”的白发格外惹人注意。那次课的内容是文学家苏叔阳的《电影·文学·人生》,姜淑梅坐在位子上正襟危坐地听,“认真得像个孩子”。
艾苓告诉《方圆》记者,自己的母亲与别的老太太最大的不同是,对新鲜事物不排斥,保有很强的好奇心。姜淑梅学认字,并不是单一地坐在椅子上认字读字,而是她把周围的一切都变成自己的课堂。从艾苓那里回到家,姜淑梅就一直有意识地学认字,身边的孩子、街上的行人都是她的“老师”,牌匾、广告、说明书、电视字幕都是她认字的“教材”,没过多久,姜淑梅就能读儿童故事了,“有些字不认识,顺着一读就认识了”。
姜淑梅一直把学认字当做业余爱好,所以总被各种琐事打断。因为丈夫不在了,她就成了家里唯一“一块大补丁”,儿女哪家出现了“漏洞”,自己就要赶紧“补”过去:艾苓的表弟开小吃店人手少,姜淑梅听说了赶紧去打下手;小女儿生孩子,她就帮着带孩子;二儿媳妇病倒了,她又过去照顾;大家都忙的时候,她就同时带着外孙女和重孙子……
艾苓寒假从作家班回家,看到姜淑梅为自己织的毛裤和坎肩,又从家人那里得知,母亲每夜都睡不好觉,安眠药剂量不断加码。2011年,在艾苓的儿子上了大学后,艾苓把姜淑梅接到了在绥化市的家里,嘱咐姜淑梅:“从现在开始你要为自己而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活了大半辈子的姜淑梅不懂什么是“为自己而活”,女儿就教学唱歌、弹电子琴。2012年4月,跟着艾苓认了两年字的姜淑梅,在艾苓的不断鼓励下,有了想把“一肚子”的故事写出来的想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