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苦豆子种质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pdfVIP

野生苦豆子种质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野生苦豆子种质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以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的 22 个苦豆子居群为材料,通过种子形态特征、 发芽特性和 RAPD 、ISSR 分子标记探讨不同苦豆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种质资源之间 的亲缘关系,旨在了解其遗传背景,为科学合理地利用苦豆子资源、驯化、引种、栽培等工作提 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对 22 个苦豆子居群的种子形态、大小、千粒重和发芽特性等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苦豆子种子最大的是 4.75 mm × 3.50 mm ,最小的是 3.80 mm × 2.90 mm,千粒重为 15—26 g ;对 8 个具有代表性居群种子活力的研究表明,以 No.103 和 No.122 居群的苦豆子种子活力最高,其 发芽指数分别为 36.51、36.24,活力指数为 1323.49、1274.56。除种子大小这一性状外,其余性 状的变异系数都超过 10 %,表明不同居群的苦豆子间具有一定差异。 (2 )建立并优化了适合于苦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的ISSR 反应体系。确立 ISSR 最佳反应体系 为:10 × Buffer 2 μl,Mg2+ 6 mM/L, DNA 10 ng ,Primer 30 μM/L ,dNTP 1.0 mM/L,Taq 酶 2.0 U , 加 ddH2O 至 20 μl 。 (3 )从 300 个 RAPD 引物中筛选出重复性好且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 31 个。其中多态性位点 百分率为 90.76 %,Nei’s 遗传多样性指数和 Shannon 信息指数分别为 0.3015、0.4531,遗传距离 变幅范围为 0.1142—0.7091 。RAPD 的UPGMA 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2 个苦豆子居 群聚为 6 类,苦豆子居群间出现了一定的遗传分化。 (4 )从 150 个 ISSR 引物中筛选出重复性好且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 51 个。其中多态性位点百 分率为 93.30 %,Nei’s 遗传多样性指数和 Shannon 信息指数分别为 0.3351、0.4998,遗传距离变 幅范围为 0.1736—0.6502 。ISSR 的 UPGMA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2 个苦豆子居群聚为 6 类,苦 豆子居群间出现了一定的遗传分化。 (5 )RAPD 和 ISSR 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ISSR 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均 比 RAPD 的高,表明 ISSR 标记比 RAPD 标记检测的遗传多样性能力更好。两种分子标记对 22 份苦豆子种质资源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其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为 0.6681,且达到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苦豆子,种质资源,RAPD ,ISSR ,遗传多样性 I Abstract Based on 22 Sophora alopecuroides L.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Ningxia, Gansu, Qinghai, Xinjiang and Inner Mongolian in China, this thesis studies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 by marking seed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seed germination, RAPD and ISSR molecular markers. The purpose was to learn about their genetic background and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scientifically utilization of S. alopecuroides L. resources, and its domestication,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and for other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uqie95737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