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过程中红壤表微地貌演变特征及侵蚀响应.pdf

降雨过程中红壤表微地貌演变特征及侵蚀响应.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降雨过程中红壤表微地貌演变特征及侵蚀响应

降雨过程中红壤地表微地貌演变特征及侵蚀响应 摘 要 地表微地貌是坡面侵蚀过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深刻影响着侵蚀过程中的径 流、入渗、结皮、汇流和泥沙输移等。研究地表微地貌演变特征及其与侵蚀关系, 对于我国南方红壤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环境保护等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 以第四纪红粘土母质红壤和泥质页岩母质红壤等鄂南三种典型的红壤为例,选取典 型的野外原位试验小区,控制土表相同初始条件,分别在两种雨强下进行连续三场 降雨,同时采用mm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了在连续降雨过程中,地表微地貌的演变特征及侵蚀响应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随着降雨的进行,雨滴打击和径流搬运的联合作用导致地表糙度降低。地 表糙度在第一场降雨过程中下降幅度最大,对于所有处理均达到显著差异。HS、HQl 雨强下,三种红壤糙度在经历第一场降雨的快速下降之后,在第二、三场雨过程中 变化不大。而在2mm/min雨强下,第二、三场降雨过程中,三种红壤糙度都有不同 程度的增加,其中HS由于结皮不易被破坏,因此增加幅度最小。结皮倾向于降低糙 度,细沟倾向于增加糙度,地表糙度的变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平衡。连续降雨作用 下不同坡位糙度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坡上部糙度下降幅度最大,坡中部糙度有一 定程度的下降,坡下部糙度下降幅度最小。其原因是由于坡面水蚀的三大子过程一 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坡面不同部位上的表现不同。 (2)洼地蓄积量与地表糙度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具有很好 的相关性,所有处理的R2均达到了0.9以上。洼地蓄积量在连续降雨过程中的变化 趋势与地表糙度相似,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一场降雨前后土表洼地蓄积量之间的差 异均达到显著。三种土壤在第二、三场降雨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这与它们 的团聚体稳定性大小和结皮稳定程度有关。lmm/min雨强下洼地蓄积量对地表糙度 的敏感性比2mm/min雨强大。 (3)对于汇流网络的整体特征,采用汇流密度、径流频度和分形维数进行描述。 汇流密度和径流频度从不同角度表征了汇流网络的径流排水有效性。在降雨过程中, 汇流密度和径流频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第一场降雨过程中最为明显。在第 二、三场雨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因土壤性质和雨强的不同而出现差异。通过分析可知, 地表糙度与汇流密度、径流频度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大体趋势上,汇流密度和径 流频度随着糙度的增加而降低。分形维数表征了汇流网络的组织度。在坡面侵蚀研 究中,分形维数Ds可以较好的区别降雨前后整体网络特征的变化。在lmm/min雨强 下,风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实验结束时接近于2,说明汇流网络此时具有较高的 组织度。 (4)对于汇流网络中l到5级径流路径,分别计算蜿蜒度、梯度和方向性。 华中农业大学2009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这三个参数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径流路径的形态和变化特征。通过对三个参数在连续 路径特征的不同变化趋势。平均蜿蜒度和方向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mm/min雨 强下第二、三场雨过程中有所回升,平均梯度随着降雨量的累积而增加,趋向接近 于试验小区的坡度。他们的变化大部分出现在第一场降雨过程中。连续的降雨作用, 导致实验结束时三种土壤径流路径特征差异性增加。相对于HS和HQl,HQ2各级 径流路径特征随着降雨的进行而均匀的变化。地表糙度和径流路径蜿蜒度、梯度和 方向性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雨强不同,径流路径特征随糙度变化的幅度也不 同,2mm/min雨强下的变化幅度小于lmm/min雨强。 (5)在lmm/min雨强下,微地貌参数对产流时间的影响均达到显著相关;但 在2mm/min雨强下,只有洼地蓄积量和糙度对产流时间有一定影响,其他参数未 达到显著相关。地表糙度与产流率和径流系数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大体趋势为,随 着土表前期糙度的增加,产流率和径流系数降低。地表糙度对坡面径流的作用在小 雨强下更为明显,在大雨强下作用有所掩盖。 (6)在降雨实验结束时,三种土壤初始相似的网络结构得到不同的侵蚀值,形 成差异较大的网络特征。在降雨侵蚀过程中,雨滴分散,土块和团聚体破碎以及由 此引起的微地貌改变被认为是网络结构和径流路径特征改变的重要机制。三种土壤 由于团聚体稳定性和土表结构性质不同,导致不同程度的侵蚀响应,进而产生不同 程度的汇流网络演变,以及最后差异较大的汇流网络和径流路径特征。同时,网络 结构的改变对土壤侵

文档评论(0)

jiuqie9573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