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过程中红壤土结构变化与侵蚀特点.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降雨过程中红壤土结构变化与侵蚀特点

兰主查些查兰!!!!旦堡圭婴塞圭兰些鲨苎—— 摘要 土壤侵蚀己成为我国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土壤退化的重要形式,是该地区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研究红壤侵蚀过程和机理对于区域土壤侵蚀防 治、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降雨侵蚀过程中,降雨和径流为这一过程提 供能量,土壤是作用的对象,因此,侵蚀过程与土壤自身性质相互作用是认识降雨 侵蚀机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研究以鄂南丘陵区第四纪粘土、花岗岩和泥质页岩发 育的红壤为研究对象,应用室内分析和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降雨过程中表土结构变 化和坡面侵蚀过程,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表土结构变化与坡面侵蚀过程之间的 内在联系,获得以下结果: 第一,应用湿筛法,LB(LeBissonnais)法和单雨滴打击法系统研究了土壤结 构的稳定性,分析它与土壤相关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测定方法和衡量指标不同, 土壤稳定性排序不同;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铁铝硅氧化物是保持土壤结构的主要胶结 因子,有机质对团聚体的稳定作用并不明显。 湿筛法对不同母质红壤团聚体稳定性测定结果是:花岗岩第四纪粘土泥质页 岩。对同种母质红壤,依侵蚀程度不同,第四纪粘土红壤结构稳定性是中度强度 轻度,花岗岩红壤则是轻度中度强度。土壤稳定性颗粒分布因土壤而异,花岗岩 粒达到65%以上,第四纪粘土红壤稳定性颗粒分布差异较大,O.25mm颗粒分布范 围为36%~86%。总的表现是稳定性较高的土壤其稳定性大颗粒含量较多,泥质页岩 和第四纪粘土红壤的稳定性是通过团聚体的水稳性体现,而花岗岩红壤则是含有较 多较大粒径的砾石。 LB法研究结果表明降雨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破坏机制首要的是干土快速湿润 导致的团聚体内部空气爆破而破坏,其次是外力作用(反复振荡)和缓慢湿润过程 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不同破坏机理下团聚体的破坏强度为快速湿润机械振荡慢 速湿润处理,且团聚体的稳定性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增大。 本研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小于20.Og/kg),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Fe。Al。, 铁铝硅氧化物的活化度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 第二、首次系统研究了土壤侵蚀与土壤表面结构的相互关系,并借用数字图像 处理技术对侵蚀过程中表土孔隙的大小、形状、面积百分比等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 究和探讨。侵蚀过程中,表土结构变化因土壤不同存在一定差异。泥质页岩红壤易 形成结皮且结皮厚度及致密程度随降雨时间延长不断增加;轻度侵蚀的第四纪粘土 红壤表土结构较易破坏并形成结皮,但发育程度较差,处于形成一破坏一形成的交替 过程中,中度和强度侵蚀的第四纪粘土红壤表土结构稳定性较强,大团聚体破坏较 华中农业大学2004届博士研究生毕业论史 少,表土基本无结皮发育;花岗岩红壤表土结构稳定性较差,表土易粗化,土壤表 面大量覆盖砾石和粗砂。 降雨过程表土发生微层次分化,从上到下形成紧实层或结皮层(L1层),过渡 层(L2),未扰动层(53)。从L1层到L3层孔隙面积百分比逐渐增大,孔隙数减少, m的 平均孔径逐渐增大。LI层以小于350“m的孔隙为主,L2、L3层中大于500p 大孔隙居多,较小孔隙以圆形孔隙为主,较大孔隙则以不规则孔隙和长形孔隙为主。 随降雨时间的延长,Ll层孔隙面积百分比随降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如第四纪粘土 比下降幅度较小,有些基本上无变化,如HQ3。孔隙大小和形态随时闻的变化表现 为Ll层大孔隙和小孔隙同时减少,形状由原来不规则形、长形和圆形的组合简化 为圆形为主。 第三,通过覆盖与无覆盖处理的模拟降雨试验,系统研究了雨滴动能引起的表 土结构变化对侵蚀产流产沙的影响。消除雨滴动能可减少5%~30%产流量和27%4 76%产沙量,且侵蚀产沙量与产流量之间存在显著幂函数关系,以y=0.0234x“”表 示;不消除雨滴动能,产沙量和产流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以 y=22.359x一528。36表示。土壤侵蚀量与团聚体稳定性间统计结果表明,在预先湿润 土壤的条件下,造成团聚体破碎和侵蚀的主要机制是机械破碎和搬运,团聚体稳定 性与侵蚀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降雨动能及其导致的表土结构破坏是造成侵 蚀的主要原因。侵蚀量与相关土壤性质的统计结果表明,团聚体胶结物粘粒、Fe“, A1n,Al。,si。通过影响团聚体稳定性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

文档评论(0)

jiuqie9573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