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虚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张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说虚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张力.doc

试说虚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张力   虚词教学到高中阶段才正式“登堂入室”,并未在初中教材体系中,仅在八年级附录中出现过,也未纳入严格意义上的必教必学范围。按照教材这一编排体系,似乎在初中阶段,虚词充其量只是一个“配角”。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感所想,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把虚词这一教学家庭的“配角”安排得当,任人唯才,虚词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未尝不是一笔财富、一道风景,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因此,笔者就自己对虚词在文本中所起作用,谈谈虚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迈向深入深处   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这一首名作,学生对其中的爱国情怀十分清楚明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继续大讲特讲诗人的爱国情怀,想必学生会鸦雀无声,“毕恭毕敬”,而且这也不符合开启学生心智的要求;那么,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拨动这一潭平静的湖水,让它泛起涟漪呢?对此,孙绍振老先生在其《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的扉页题词上写道:“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在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①孙先生的话朴实深刻,入木三分,为我们语文教师在迷途中点亮了一盏航灯,每每见之,我的心不禁感慨万分!是啊,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更是要让学生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拨开浓雾感真情,登高望远,体察那庐山真面目,感悟那“一览众山小”,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所以,面对学生自认为“一望而知的东西”,身为教师的我们不是要重复学生的“已知”,而是要拨动学生的“无知”。我们该做的是推陈出新:如何在学生已知的琴弦上拨动他们未知的心弦,令他们耳目一新,使他们心生震撼。基于《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歌的情境,我们只要抓住诗句中“然后”这一虚词就可以推波助澜,掀起学生的心底狂澜,让他们深刻地领悟到诗人看似“一望而知”背后的万钧雷霆。我们可以运用“最后”与“然后”作比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比较思考,咀嚼出“然后”的意蕴:   细细品味“然后”一词,我们会发现,它写出了诗人对死亡的无所畏惧,从容赴死,刻画了一个爱国者坦然迈向刑场的慷慨从容的气概。他让我们想到了“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想到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更让我们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烈!而“最后”给人的感觉是奋斗到了终点的日暮图穷,冷落萧条。   于是我们可以围绕“然后”抛出问题:   “从‘然后’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将‘然后’改成‘最后’可以吗?”   让学生思考发言,挖掘虚词“然后”所蕴藏的深意,深入感受文章的中心,感受诗人那气冲斗牛的爱国豪情。这样,作为教师,我们挖出了文本的深度,达到了深度教学;作为学生,他们体会到了诗歌在平淡易懂的表层下所蕴藏的雷霆万钧,万绿丛中所蕴藏的一点深红,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使他们懂得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关注“虚词”这一小角色的大功用。终于,在教《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时,我的努力获得了收获。   当我引导学生对“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作句式变换时,我的学生变出了“这一片湖哪里是我的家乡啊?”“这一片湖怎么可能是我的家乡呢!”等句式。   我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以前都说反问句或感叹句语气强烈,表达的情感更加激烈,那在此处作者为什么不用反问句或感叹句?   有的学生说是因为诗句中的“该”字起到了反问句或感叹句语难以企及的作用。我让他们分析这个“该”字的深意,一会儿就有同学做了精彩的发言:这个“该”字表达出了诗人心中的一种沉痛,压抑,苦闷惶恐和难以适应。他觉得这片湖不像是他的家乡了。他的家乡应该是——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指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可现在的家乡变为了灰烬,变为了血和泥。花再也不开了,嫩柳枝再也不发芽了。色彩没有了,芬芳散尽了。一个“该”字,看似无力,实则写出了诗人压抑,苦痛,撕心裂肺,欲哭无泪的情怀,如果去掉“该”字,运用反问句“这一片湖哪里是我的家乡啊?”或感叹句“这一片湖怎么可能是我的家乡呢!”则难以传达这种情怀,所以,这个“该”字有一字定山河的功力。   我让他们试着用发抖的声音朗读,试着传达诗人那压抑,苦痛,撕心裂肺,欲哭无泪的情怀。学生们读得相当出色,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课后我想,如果不是在教《假如我是一只鸟》时对“然后”一词地引导和品析,学生未必能在此处有这么好的品味与发挥。   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善待”虚词,关注虚词,往往能让我们进入文本的深处,挖掘出文本的潜质,从而引导学生拨开山重水复,进入柳暗花明,驱动他们自认为“已知”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