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最新第六章药物排泄.ppt
定义 药物排泄: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排泄过程的正常与否关系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严重影响到药物的作用。 排泄途径 肾脏排泄 (主要途径) 胆汁排泄 唾液排泄 乳汁分泌 汗液 肺 肾脏排泄机制 1 肾小球滤过 2 肾小管重吸收 3 肾小管分泌 (一) 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管壁上微孔较大(7~10 nm),故除血球和蛋白质外的一般物质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 药物以膜孔扩散方式滤过,滤过率较高,但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 (二)肾小管重吸收 大多药物从肾小管远曲小管重吸收,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脂溶性药,非解离性药物吸收多。 药物大多经被动重吸收返回体内。 影响药物被动重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 尿液pH 尿量 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有利于重吸收 大多药物代谢后,水溶性大,重吸收减少,有利于机体将其清除。 尿液pH 主要影响弱酸、弱碱药物的排泄 通常尿液pH接近6.3,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弱酸性药物 碱化尿液 加速排泄 弱碱性药物 酸化尿液 加速排泄 pH对磺胺类清除的影响很显著 尿pH值由5上升到8,磺胺乙噻二唑在人体中生物半衰期由11.4减少到4.2小时。 服用碳酸氢钠后,磺胺乙噻二唑消除速率是原来的2倍。 尿量 尿量增加时,药物浓度下降,重吸收量减少; 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加,重吸收量增加。 尿量增加,清除率增大 尿量增加,重吸收减少 (三)肾小管分泌 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近曲小管中分别具备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输送系统。 这一过程为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能量,有饱和与竞争抑制现象。 (四)肾清除率 概念: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清除出去的速率,ml/min。 清除率具有加和性:ClT=Clr+ClNR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一)胆汁清除率 胆汁清除率= 二 肝肠循环 由于药物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泄到肠道后,受到饮食和酶解过程的影响,有的药物的血药浓度有时会出现双峰现象 第三节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一) 乳汁排泄 大多药物能从乳汁排出,并能在乳汁中测出药物浓度。 一般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低,在乳汁中排出量不足以引起婴儿的治疗效应。但是,有些药物从乳汁排出较大,如红霉素、卡马西平、地西泮和巴比妥酸盐等。 影响乳汁排泄的因素 (1)药物的浓度梯度:乳汁中药物浓度与母体的血药浓度有关,未与蛋白结合的游离药物越高,药物从血浆到乳汁转运的越快。 (2)药物的脂溶性:乳汁中脂肪含量比血浆高,脂溶性大的药物容易穿过生物膜到乳汁中。 (3)血浆与乳汁的pH:乳汁的正常pH范围是6.4-7.6,比血浆低。通常弱酸性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比其血浆浓度低。 (4)药物分子大小:分子越小,越容易转运。 慎用药物 虽然大多数药物在乳汁中排出的药物量是小的,但由于婴儿的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能力低,有可能造成一些药物在婴儿体内累积,使婴儿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具有临床意义的水平。 乳母在哺乳期应禁用或慎用一些药物,如异烟肼、甲丙氨醋、氯霉素、氢氯噻嗪、甲硝唑、四环素、萘啶酸等。 如果哺乳期需要服用一些比较安全的药,最好在婴儿哺乳后或下次哺乳前3~4小时用药。 (二)唾液排泄 唾液中药物浓度一般低于血药浓度。 一般日分泌量为1-1.5L,平均pH值约为6.5。 游离的脂溶性药物以原形在唾液与血浆之间形成扩散平衡,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和非脂溶性药物不能进入唾液,所以药物在唾液中浓度近似于血浆中游离药物的浓度,对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唾液中浓度比血浆浓度低得多。 (三)药物从肺部排出 肺部血流量、呼吸频率、挥发性药物的溶解性等会影响药物肺排泄量。 水溶性差去气体NO由肺排泄较快。 经肺排泄的药物大多为原形,大多数具有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特点。 第四节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一)血流量的影响 肾血流量增加,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 机制排泄的药物量都将随之增加。 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增加,药物经肝消除加快;肝提取率低的,肝血流量对肝清除率影响不大。 主动扩散被肝细胞摄取的药物,其胆汁排泄受血流量影响大,主动转运机制的药物作用小。 (二)胆汁流量的影响 胆汁流量增加,主要经胆汁排泄途径排出的药物量增加。 (三)其他(年龄、种族、性别等) 幼儿和老年人药物消除能力低。 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 (一)药物理化性质 1.分子量 分子量300 主要经肾排泄 分子量300 ~500 既经肾排泄也经胆汁排泄 分子量5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