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虚词的理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实、虚词的理解.doc

文言实、虚词的理解   如何理解文言实词?   1. 运用汉语知识,推断意义指向。   一词多义是重点考察对象,而一个词的多个意义往往是由它的本义引申或比喻而来,而且,汉字中85%以上的是形声字,其形旁(意符)就表明了词的意义指向或者词本身的意义。因此,我们可利用其本义、引申义、通假、活用及偏义复词等知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建立词义系统,从而有效地推断词的意义或意义指向。例略。   2. 考查语言结构,联系推敲词义。   文言的“雅”决定了文言句式的整齐对称。这些并列或对称的词语,有的是意义相近、相对、相关,有的只是词性或用法相同,这就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加以考察来确定,并把课文联系起来加以推敲,进入对词语含义的推断过程,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如2011年湖北考卷第10题A项“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和“被”同义,联系《荆轲刺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中“被”的“遭受”意,就可以判断为正确。   3. 比照熟悉语句,辨明古今异同。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管是单音节词还是双(多)音节词语,都有不少是课堂学习过的,甚至是相当熟悉的,这也正体现了高考阅读回归课本、检测知识迁移能力的走向。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熟记一些典型例句、重点实词,在考试中,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再现这些典型例句,以帮助自己辨明古今异同,确定正确选项。如2012年湖北考卷第9题C项“唯当就蚁封耳(留下)”,要判断这个意思正确与否,可联系课文《劝学》中“金就砺则利”,可知“就”应该是“接近,靠近”的意思。   4.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特定含义。   有些词语,不管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都有多个义项,似乎让人无从判定,但是,受具体语境的限制,其含义应是确定的。我们可以调动有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积累,考查在具体语境中应该怎样理解,从而使上下文语意贯通。如2013年湖北考卷第9题B项“诸贵假以劲弓”,“假”有“借,借给;借助;用;给予;假装;假如;暂时”等义项,考查语境,“借给”之意是最合适的。   5. 在掌握以上几个方面之后,最实用最有效的是带入推断、因文定义法。就是把题目中解释的意义带入句子,看是否合理顺畅,有时,还要带入原文来帮助判断。如2011年湖北考卷第10题D项“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2013年湖北考卷第9题C项“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带入之后,明显不通,故可以判断解释是错误的。这里,前者是“只是”意,后者是“央求”意。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在近几年湖北卷中没有单独命题,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轻视它的理由。因为,阅读文言文,翻译句子,断句,都离不开虚词。虚词意义、用法的推断可以用以下方法:   1. 语境推断法。   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中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写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物,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2. 语法切入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应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句,“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3. 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两句中的“为”,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意,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替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湖北卷以前虚词单独命题时,此法很实用。   4. 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宾语前置的“之”(“何陋之有”)、“是”(“惟利是图”)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人。叔父为幽、凉二州都督,家卫州。济少孤,独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   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未至,而安禄山入朝,求济于玄宗,授范阳掌书记。禄山至卫,使太守郑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