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复合系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研究.pdf

稻-鸭复合系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稻-鸭复合系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研究

稻一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研究 摘要 采用厌氧培养箱技术、MPN(最大或然数)和滚管计数法以及气相色谱技术, 研究了湿地稻一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的数量,有机磷杀虫剂甲胺磷和酰胺 类除草剂乙草胺对该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以及甲胺磷在该 系统±壤中的残留,同时对水稻田土壤中占优势的甲烷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旨 在为全面评价稻一鸭复合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同时为协调粮食生产和 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理想的稻田甲烷减排措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 理论基础。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湿地稻一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研究。目前为止,有关这方面的 研究尚无报道。研究结果表明:稻一鸭复合生态系统(不施农药,养鸭)和对照(长 期施用农药,不养鸭)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变化规律与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 模式基本一致。早稻田土壤中菌数高峰期出现在分蘖盛期和孕穗期,晚稻田土壤 中出现在分蘖盛期,实行稻鸭复合种养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特 别是减少了甲烷排放高峰期的甲烷细菌数量。早稻和晚稻MPN计数中,分别比对 98.1%。从而证实了甲烷细菌数量是决定水稻田中甲烷释放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2.早稻田土壤中占优势甲烷细菌的分离。结果表明:从湖南省长沙县水稻 株,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其中201,202,203菌株的单个菌落呈圆 异丙醇和甲酸作为生长和产甲烷的基质,202菌株还能利用甲酸;203和204菌 株能利用H2/C02、甲胺和甲醇,203菌株还能利用异丙醇,204菌株还能利用乙 适生长温度为40℃,203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45℃。 3.甲胺磷和乙草胺对稻一鸭复合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影响的 内对产甲烷菌的生长表现出刺激作用,数量增加0.2~44.1倍,每管的产甲烷量 增加0.8~2.1倍,且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刺激产甲烷菌的生长繁殖作用逐渐 增强;相同四种浓度的乙草胺在加药后7d内,甲烷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数量 下降了50%~99%,每管的产甲烷量减少2.9~107倍,且这种现象随着药剂浓度 的增加而趋于明显。随着加药时间的延长,产甲烷菌数量及其活性又逐渐恢复至 原有水平。作者认为甲烷细菌是一种对农药非常敏感的细菌。 4.甲胺磷在稻一鸭复合系统土壤中残留量的研究。检测结果表明,稻一鸭复 合系统土壤中未检出甲胺磷的残留,而长期施农药的常规稻作系统土壤中甲胺磷 的残留量达0.39mg/kg。说明通过长期围栏养鸭的稻田可清除土壤中农药的残留。 因此作者认为长期施用甲胺磷有可能是导致甲烷排放量及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增 加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稻; 鸭; 复合系统; 甲烷细菌 and of theAmounts Studieson Activity in SoilofRice—Duck the Ecosystem Complex Abstract case The the ofanaerobicculture technique, adoptedtechnology study rolltube to methods,and MPN(mostnumber)and gaschromatography probable thearnourlt$of insoilofrice—duck of survey methanogen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uqie9573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