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邯郸一隅之布局,百年复旦之变迁.doc
邯郸一隅之布局,百年复旦之变迁
走进复旦邯郸校区,第一眼,是刚出邯郸路地道口远远望见的光华楼,
是红墙内目光深邃的毛主席像,是老校门里的旧飞机,
是隔路对望的李达三楼和叶耀珍楼。
红墙之上仿佛有着时光的刻尺,丈量着复旦百年来的变迁与风貌。
几度流离几度波折
1922年,在南洋华侨的捐助下,复旦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土地,建起了奕柱堂。这是复旦大学的第一栋楼房,兼顾办公和藏书,也是复旦数十年变迁的见证者,如今的校史馆。奕柱堂附近的建筑,按照传统的品字形布局。在复旦初生的时期,学生在简公堂里聆听世界的声音,在相辉堂里度过青春韶华。
在之后的十四年中,复旦大学依靠民族资本的捐助一点一点扩建,有了子彬院、寒冰馆、景莱堂等建筑,还向私人购买了燕园,发展成千人规模的文理商综合性大学。
然而,居沪不易。复旦在建校百余年的历史中,也曾几度流离。
1936年三?二五复旦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因与军警正面冲突,复旦几近关停,并计划将除新闻系和经济系等与上海门户地位关系密切的科系外的所有院系,全部迁往太湖畔。不曾预料的是,就在当时复旦土木系勘测校址时,抗战爆发,复旦与大夏大学合并,西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经交涉要回邯郸路校址,校区一度扩张至如今的四平路一带。
自建校始,邯郸校区的复旦沿着最初的方向,应着名字的由来,向日月升起的东方伸展。沿着光华大道,也可以看到一百年来复旦建筑以及校园布局的变化。
校史馆的钱益民老师拿起桌上的校史,轻轻拨开卷首几页,展开一副老地图:“解放前校区就到我们校训墙为止,然后不断地往东扩、往东扩。毛主席像西侧的化学系楼和理科图书馆等,都是学习五六十年代苏联的,红墙白砖。”
对称轴线
钱老师强调,校园布局的另一特点是对称。解放前,格局基本围绕相辉堂前的大草坪;后来,以毛主席像为轴线。令钱老师遗憾的是,毛主席像前的河浜被填平成了望道路,“现在看来很可惜,如今只有燕园曦园几个园林以供观赏,除去这便只有大草坪了”。山水是一地之灵气所在,人文历史气息、文化底蕴所显现之处,没有山水确是一种缺憾,幸而校园中多嘉木华卉,与四处穿行的猫,灵动而富生气。
1980年代的复旦,比起如今,更加安静,更加空旷。“以前复旦里人没有现在这么多。”提到印象中的复旦,1980年代就读于复旦的肖巍老师马上想到了这一点,“也没有太高的建筑,当时最高的建筑就是物理楼,很开阔,空地比较多。”回忆起当时的校园,肖老师充满了感慨。除却建筑的简洁与校园的空阔,那时的校园活动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学习氛围却比较浓厚。信息传递不够发达,大家对知识都很热切。如今的复旦,东辅楼门前的空地、本部排球场、学生活动中心,在校园的每一角都活跃着复旦的学子。
到了1990年代,随着校园面积进一步扩大,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学校的布局与风貌也发生了变化。“1990年代,我第一次到复旦,第一感觉就是绿。”来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陈超群老师的复旦记忆里总有一抹不曾淡去的颜色,“校园的绿化非常好,处处可见古老的大树。当年的学生宿舍还是老房子,站队似地排成一排,特别有历史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那时的复旦肃穆而温和,古树苍翠,砖瓦青白。那时的学生淡定而悠然,抱着一摞书,穿梭在密荫遮蔽下光影斑驳的小路上。
日月光华
进入新世纪,复旦在建筑布局上也做出了大胆的创新与改变。自2000年始,光华楼开始规划建设,校园内许多老楼因此而被拆除,校园体育场也不复存在。如今每一个复旦游客所看到的是高耸的光华楼与葱绿的光草,却只有那些驻守于此的老师们知道,被光华楼遮盖的老校园是何模样。
钱老师进入校史馆研究的时候,正值复旦百年校庆,目睹了校区东北角的足球场变成了今天的光华楼,标志着新世纪成为复旦的主题建筑。
新世纪与旧时代因千禧年的到来而更迭变换,可是深夜的楼道上,中文系同学还是会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物理男还是在翻动一页又一页的高数大物。1999年进校的中文系的金理老师想起当年大家对楼道那头的理工男投去的怜悯眼神,会心一笑,“当时是和物理系住在一栋楼,晚上还会熄灯,但是走廊里的灯还会亮着,大家就把桌子、椅子、要用的东西都搬出去,坐在楼道里。我们会不解物理系同学为何要如此辛苦,他们恐怕也会想为何我们如此自由无用。”
那时大家的生活自由而随性,因此,宿舍楼真正成为了同学们互相结识、交流与帮助的空间,“后来我们都搬到了北区。当时北区还不是留学生公寓,一开始都是不愿意的,因为相比较太远了。当时北区与本部中间还隔着一条铁路,感觉像是与校区隔离了一样,明显没有在本部的那种学习的氛围了。”金理老师转而一笑,“搬过去却发现,条件真的很好,楼里就有热水供应。因为和铁路离得近,火车经过时还会感觉到震动,当时趴在宿舍里看火车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