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小中见大的数学艺术.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估算:小中见大的数学艺术.doc

估算:小中见大的数学艺术   一、从具体情境出发,感受估算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单纯地用算式进行机械训练,难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结合具体情境,选择计算策略   在教学估算时,要把它置于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估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将估算作为解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提供不确定的数据信息,使学生体会估算思想   在初次教学估算时,可以设计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量,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精算,从而体会估算的思想. 例如,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 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明明过生日想买下面两件生日礼物.   遥控汽车:3□元 玩具熊:58元   妈妈给100元钱够吗?   在这个情境中,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学生不能顺利计算,于是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 果然,陆续有学生的思维转向估算:汽车的价格是三十多元,就算把它看成40元,40 + 58 = 98(元),妈妈给的100元也够了.   二、倡导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可以总结一般方法,就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 比如,将192 + 201简化为200 + 200;又如把38 × 61简化为40 × 60. 在实际估算中,又有以下具体的估算方法.   1. 化整估算   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计算.   2. 依据生活经验估算   例如,一筐苹果有60个,一筐草莓的个数是它的3倍,一筐草莓有多少个?根据生活经验一筐草莓的个数一定比一筐苹果多得多,所以如果算成60 + 3 = 63(个)就是错误的.   3. 根据运算性质估算   例如,715 + 265 - 282 = 738,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738是错误的.   (二)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也会多种多样.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三、将估算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逐步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估算的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编写中可见一斑, 但是,如果仅仅依赖教材中编排的估算内容,还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使之养成估算的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   (一)把估算融入计算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估算教学素材,把握教学契机,让估算教学纵向贯穿每一个年段,横向蕴涵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和概率等内容领域的具体教学中.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唯一的计算策略――精算中“走”出来,去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 本人曾经执教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进位)”,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估算教学,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 创设情境,呈现计算背景   情境:二年级四个班小朋友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学校只租到了两辆车(每辆车限乘70人),怎么办?(四个班学生人数分别是:二(1)班42人,二(2)班36人,二(3)班25人,二(4)班28人)   学生很快提出方案:两个班学生合乘一辆车.   思考: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具体方法有:   (1)二(1)和二(2):42 + 36. 二(3)和二(4):25 + 28.   (2)二(1)和二(3):42 + 25. 二(2)和二(4):36 + 28.   (3)二(2)和二(3):36 + 25. 二(1)和二(4):42 + 28.   (此刻学生的注意力落在如何搭配上,忽视搭配结果的可行性. )   提问:这三种方法都可以吗?部分学生提出,因为“限乘70人”,第一种方法不可以. 教师让学生阐述理由.   生:40人加30人是70人,42 + 36就一定超过了70人. (大家认同)   师:能不能让三个班的小朋友合乘辆车?   生:把人数少的三个班人数相加是36 + 25 + 28,只算30 + 20 + 20就等于70.说明三个班人数也一定超过70人.   上面的案例是在探究笔算方法前,先鼓励学生估算. 通过课堂实践,本人认为:这个教学契机有利于学生感受估算的必要性,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