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思维论要点.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爽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020337 浅析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思维论 开题报告讲演 【内容摘要】 本文是关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几则文学思维方式的论析,对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思维论提到的相近概念进行阐释及区分。例如对于“虚静”与“神思”、“凝思”与“苦吟”、“兴会”与“妙悟”等理论内涵的区别探讨,并找到文学思维方式的概念的出处,再次体现其对于当代文学理论及文学思维方式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 文学思维 “虚静” “神思” “凝思” “苦吟” “兴会” “妙悟” 名词点击 “思维,是指意识、精神,是相对于物质的范畴,常与‘存在’相对称。各派哲学对思维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义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则认为思维是物质的产物。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指意识或精神,狭义的思维指理性认识。”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本文所说的文学思维应该属于广义的思维。 一“虚静”与“神思” 作为文论概念的“虚静”首次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也就是说,作家应该在虚静的状态中陶冶锤炼自己的文思。 文学思维之“虚静”: 基本含义是一种有利于冷静思考的创作心理状态,指作家构思时,宁静专一,洗雪心境, 除去杂念和主观偏见。 1、“虚静” 一“虚静”与“神思” 道家:“虚静”一词原是道家重要的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庄以“虚静”解释支配万物的“道”,并将其奉为处世、治国、养身的法宝。 儒家:《论语》中“默而识之”和“吾日三省吾身”等说法就能让人联想到“虚静”;《荀子·解蔽》将“虚”、“静”、“壹”视为认识事物时的精神状态的三个方面。 1、“虚静” 一“虚静”与“神思” “虚静说”的影响: 1、摆脱功利欲望,要求主体心境 空明莹澈,以达于“凝神”的境界。 2、“虚静”的心态与创作灵感的降临相联系, 认为心灵的虚静孤寂状态是产生灵感的最佳状态。 3、重视“虚静”与把握对象结构的关系。 4、强调“虚” 与“实”、“静”与“动”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 一“虚静”与“神思” 刘勰认为“神思”具有凌越时空、 超然形骸的特点: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2、“神思” 一“虚静”与“神思” 文学思维最大的特点之一 是其无往不至的自由与随意。 有学者指出,“神”思之“神”,源于《易传》。大千世界,变化莫测,艺术王国更是无理而妙,人们常常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刘勰以“神”状“思”,意在突出文学想象的奇异变幻和神妙莫测。 2、“神思” 二“凝思”与“苦吟” 即“凝神静思”,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中主要是指在艺术构思中的潜心的虚构与想象。陆机在《文赋》“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龃牾而不安。磬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1、“凝思” 二“凝思”与“苦吟” 古人往往把“凝思”与“冥搜”相提并论,有时将其视为一谈,正缘于这两个概念具有一定的共生与互补的特性。“冥搜”概念中的这一个“冥”字本身就隐含着“虚静”的玄机,一个“搜”字,生动活泼地表现出了文学思维中想象活动的具体性、主动性、自由性和创造性。 “冥搜”一语,较早见于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 “冥搜”与刘勰所说的“神思”是一个意义非常接近的概念。二者所讨论的都主要是文学“想象”问题。 1、“凝思”——“冥搜” 二“凝思”与“苦吟” 唐代诗人卢延让的《苦吟》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以“险觅”、“狂搜”释“苦吟”,也说明这些概念具有大体相同的含义。 资料表明,“苦吟”原指体现在孟郊、贾岛、李贺等中、晚唐诗人的创作和创作态度表述中的创作观念,即以冥思苦虑、字锻句炼的方法表现来自困顿失意生活的感情内容。 2、“苦吟” 二“凝思”与“苦吟” 在王国维的“三境界”中,“苦吟”与“冥搜”相当于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境界。 凝思已久,仍不分神,冥搜无果,绝不罢休,这就与“苦吟”含义基本相同。 2、“苦吟” 二“凝思”与“苦吟” “苦吟”对于文学思维的意义: “苦吟”是成就诗人、作家的最有效的技术训练和艺术探索途径之一。 “苦吟”是文学创作中促使老庄的“虚静”从“无为”转向“有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苦吟”有助于催生灵感。 苦吟”常常以锤炼语言和开掘诗意的面貌出现,但更高的目标是在整体上追求一种表现的力度。“苦吟”讲究最准确的辞句,用唯一的词句表现唯一的感觉。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