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多模态”视角下听力教学中的移觉.docVIP

“类多模态”视角下听力教学中的移觉.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类多模态”视角下听力教学中的移觉.doc

“类多模态”视角下听力教学中的移觉   摘 要: 多模态教学对于英语教学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而从硬件层面,真正在大学课堂中用多模态教学是难度较高的一项任务。本文试图利用移觉理论,间接达到多模态的效果,称其为“类多模态”,力图在听力教学中达到新境界。   关键词: 听力教学 移觉 “类多模态”   1.引言   移觉亦称通感,这是一个跨学科的术语。首先,它是一种生理现象:身体某一部分受到刺激而于其他部分所产生的感觉;继而是一种心理现象:某一感官所受的刺激给另一感官所带来的主观感受。上述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从属于认知过程,表现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中,移觉亦为修辞,有学者认为其可视为一种隐喻(汪少华,2001),并回归认知角度阐述道:移觉并不是词汇特征之间的相似性联想,而是感官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柏拉图就注意到诸如“白”与“热”,“黑”与“冷”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了(Ullmann,1957:268)。乌尔曼(Ullmann,1964:86)在他的调查结果中将6种感官依次排列为:触觉、温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他发现文学作品中2000个移觉例子有80%呈向上的等级分布,即感觉的移动方向主要为由较低级向较高级、较简单向较复杂。而反向挪移的只占六分之一多(Ullmann,1957:277-284)。我国学者在90年代通过对集中主要东西方语言通感现象的调查、对比和分析,论证了通感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李国南,1996)。无论这种挪移是正向或反向都证明6种感官两两之间的联系是存在的。   而感官(如听觉、视觉等)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称之谓模态(顾曰国,2007:3-5)。纵观传统听力教学模式,只调动听觉获取信息属于单模态学习即从听觉到理解并没有发生模态转变;而近年来,多媒体在听力和视听说教学中的使用,使学习扩展到双模态(视觉和听觉)。但严格说来,在此基础上达到所谓的“多模态”学习形式则难度相当大,这有点类似于4D电影,鉴于现有的硬软件基础及移觉理论研究的相对成熟并加以运用是可以争取进入“类模态化”教学这个层面。即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刺激听觉、视觉两种感官进行认知过程,在无条件刺激触觉、温觉、味觉、嗅觉的情况下,由于感官两两之间的联系(如“黑”与“冷”是视觉与触觉的联系),可以达到“类多模态”的效果。   “多模态”之所以近年来成为热议话题,是因为其有实际应用的价值。本文试图揭示移觉在听力“类多模态”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及从属规则。   2.“类多模态”听力教学的必然   2.1“类多模态”较于“双模态”(视听结合)的优势   研究表明,当学习者得到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后能显著地提高对目标语的理解(Baltoves,1994)。信息的呈现方式对于我们获取和处理信息会产生很大影响(顾曰国,2007)。如今的听力教学已进入视听结合的成熟阶段,信息的呈现方式是视听双模态。较之前的听觉单模态输入,可使更多的输入变得有效和易于理解及记忆。   但视听双模态仍可以拓展使用。目前的视听大多集中于音频及文字,还有相关的同步视频,如新闻事件播报中相关视频、情景对话等,且视觉接受的刺激多为文字和视频为听觉所受刺激(音频)理解服务,而在针对某一难点词汇或表达所呈现的互动过程就显得不那么生动、形象、简洁,易于理解了。一方面是为完成学习者与语言点之间的互动,单独做一个视频或音频或两者结合的材料,耗时费力,往往采取直接讲述,这就忽视了学生是否能长久记忆和深刻理解的内化需求。另一方面主观上的认识不够,模态转换可以拓展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增进理解,强化记忆,借助移觉产生的“类多模态”同样可以,比直接讲述更生动。例用红色显示“hot pot”,或用红色辣椒显示出“hot”字样,再结合辣的嗞嗞声,第一次接触此单词的学生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并且词义的记忆准确度也会提高。   2.2“类多模态”的可行性   人类的认知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由最先的触觉、听觉、味觉、嗅觉,随着视觉神经的逐渐完善,从而完成对这个世界感知的所有渠道。对于成年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认知阅历,他们的认知图式已成网状结构。移觉的存在使得“类多模态”成为可能。   例如:图片 所示,涉及的心理词汇是与“热”“烫”相关的概念。橙色块会与“酸”的概念相通,不同的颜色有各自的心理解读:红色—热情,黑色—悲伤,紫色—神秘,等等;不同的视觉符号因其在生活中常见,早已形成通识:“X”表示“禁止”,“拒绝”和“关闭”,字母x或ex词缀也表示此意;“F”开头的单词多有“流动”的含义,可用比较形象的飘扬的旗帜代替,可释义“流感,流动,闪动,影响”这类词。   上述例子视觉联通触觉、味觉及一些抽象的概念,音频也能释义具体事物:西方幼教音乐启蒙时,老师并不注重技巧而是音乐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