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乌松解读.ppt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约翰乌松解读.ppt

约翰乌松 景观一班巴蜀越 201310699302 简介 约恩·乌松(也译伍重,乌特松),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丹麦建筑设计师,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其最著名的设计作品是悉尼歌剧院。 乌松认为只有周游世界,从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中 汲取养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 学习方法。 履历 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 1937年,19岁的乌松顺利进入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师从于施泰因·埃勒·拉斯姆森(Steen Eiler Rasmussen)和卡伊·菲斯科尔(kay Fisker)。两位总恩师均为丹麦建筑界的领军人物,而且也都是中国迷,其中,拉斯姆森还曾在北京设计过热电站。乌松耳濡目染,接触了大量的中国艺术文化,不知不觉影响了自己的建筑观念。 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并受雇于瑞典建筑大师阿斯普朗德(Erik Gunnar Asplunde)的建筑事务所。 乌松在瑞典整整工作了3年。尔后便去了芬兰首都赫尔辛斯,和芬兰首屈一指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一道工作。阿尔托比乌松年长20岁,早已功成名就,名满天下。和阿尔托的合作被看作是乌松创作阶段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加深了乌松对有机建筑的理解。尽管这样,乌松仍觉得自己不够充实,仿佛只有周游世界,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中汲取养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 约恩·乌松一生的辉煌只有一次,但这一次已是传奇。 ——丹麦建筑师协会 生活 基于这一朴素的想法,1948年,乌松自我放逐,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活。他前往当时的法国保护国——北非摩洛哥,当他看到当地的村落建筑时,感到十分吃惊。因为,那些朴素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是多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完美而静谧。尤其是其中黏土材料的反复运用,深深地触动了乌松,并影响了他后来的设计。多年后,我们还能从他的高层建筑作品中看到当地村落建筑的影子。在美国,乌松拜访了著名建筑大师赖特,他从赖特的作品中受到了强烈感染【约恩·乌松同赖特一样,欣赏GUNNAR ASPLUND的思想,他认为阿尔托、GUNNAR和赖特对世界最有影响力。】。在南美洲,玛雅人和阿兹提克人的古代建筑遗存,同样引起了乌松的浓厚兴趣,那些巨大的水平平面再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建筑灵感,成为他未来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段。1950年,乌松结束了自己的游历生活,回到故乡。他觉得自己已羽毛丰满,便创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谁知他参加了一些设计竞赛,但却极少能够得以实施,而且,委托设计项目也相当少。这让踌躇满志的乌松很是郁闷。两年后,乌松分别在哥本哈根附近的赫列别克和霍尔塔建造了自家的住宅。这两栋建筑明显有着自由的空间处理与不对称的外部结构,矗立在钢筋混凝土支柱上,显然受到了有机建筑原则的影响,然而,从中亦能发现凿斧印。 1959年,乌松重又踏上游历之旅。在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譬如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他去的最后这个地方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在中国逗留期间,乌松在北京拜见了《营造法式》研究第一人、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亚洲之行回国后,乌松在赫尔辛格西郊的一片丘陵地带设计了一组影响至为深远的联排式院落住宅——金戈居住区(the Kingo Houses in Helsingor)。同一时期,乌松还在弗莱登斯堡郊区设计建造了一个住宅区——弗莱登斯堡住宅(the Houses in Fredensborg)。乌松并未就此止步,在此基础上,他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添加性建筑”(additveaarchi-tecture)的设计方法,给建筑学术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荣誉 1969年,任教于夏威夷大学的乌松,被邀请参加了科威特议会大厦的设计工作。 1978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乌松金质奖章,以表彰他的杰出创造,乌松这才感慨地说,是奖章治愈了他“悉尼悲剧”的创伤。 2001年,在Perth的Murdoch University 学习MBA,毕业后曾经在这里看过歌剧《奥赛罗》和交响音乐会。 2003年5月20日,普利兹克建筑大奖的颁奖仪式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由于身体欠佳,85岁的乌松未能亲自参加颁奖仪式,而是由他的两个儿子、同为建筑师的詹·乌松和凯姆·乌松代为领取了10万美元的奖金。这项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所以授予乌松,是为了表彰他创造了一座20世纪最伟大的歌剧院建筑——悉尼歌剧院,以及他对人类建筑事业所倾注的一丝不苟的态度。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38岁的乌松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

文档评论(0)

光光文挡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