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体外诱导鲍曼不杆菌突变耐药与主动外排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中文论著摘要·
体外诱导鲍曼不动杆菌突变耐药与主动外排
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前 言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非发酵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体皮肤
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严重感染,如呼吸相关性肺炎(VAP)、败血症、泌尿
系感染、脑膜炎等,故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在过去十年,随着现代先进诊疗
技术的开展,抗生素和免疫制剂的临床广泛使用,鲍曼不动杆菌形成单一耐药到多
重耐药或全耐药、低耐药率到高耐药率的发展趋势,引起严重致死性院内感染的主
要病原菌,抵抗所有常用的革兰阴性抗菌剂,致使l临床用药陷入困境,已成为一个
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因此从诱导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入手寻求解决办法成为一种
必然趋势。现有研究表明主动外排机制是促使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
adcB基因在介导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编码外排系统基因的高
表达导致了鲍曼不动杆菌的高耐药和多重耐药,可致对氨基糖苷类、B.内酰胺类、
喹诺酮、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溴乙锭等多种药物耐药。故本研究拟通过体
外诱导鲍曼不动杆菌突变耐药试验,分析敏感菌株同其诱导耐药菌株间adcB主动
外排编码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差异,验证主动外排机制在鲍曼不动杆菌突变耐药中
的意义。
目 的
了解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和亚胺培南在体外分别单独诱导鲍曼不动杆菌耐药
株的情况;同时分别比较敏感菌株与体外诱导突变稳定耐药菌株间主动外排系统
adeB表达量的情况:并观察外排泵抑制剂存在下对敏感菌株及稳定突变耐药菌株
耐药水平影响程度的差异,以探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化与主动外排系统表达
问的关系。
实验材料和方法
标本来源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
血液或引流物,分别对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和亚胺培南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各
有19、17和25株),均为非重复菌株(同一病人只收集一株菌)。采用微量肉汤
稀释法分别测定对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和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
分别用上述三种药物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并观察敏感菌株和耐药株在CCCP存
在条件下MIC值的变化程度;予以实时荧光定量QRT—PeR方法测定敏感菌株与诱导
耐药后外排泵编码基因adeB表达量的差异。
结 果
筛选的分别对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和亚胺培南敏感菌株分别为19、17和25株。
由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和亚胺培南各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产生的稳定耐药菌株分
别有11、15和8株:全部敏感菌株和亚胺培南突变耐药菌株在含CCCP的条件下MIC
值最大降低2倍,呈外排表型阴性,而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突变耐药菌株在含CCCP
的条件下分别有10、14株MIC值降低4倍或4倍以上,呈明显的外排作用;实时定量
QRT-PCR方法结果显示敏感菌株以及亚胺培南突变耐药菌株的adeBJ惭泵编码基
因均阴性,而阿米卡星和奈替米星突变耐药菌株分别有lO和5株表达adeB基因。
讨 论
鲍曼不动杆菌形成单一耐药到多重耐药或全耐药、低耐药率到高耐药率的发
展趋势,已成为引起严重致死性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抵抗所有常用的革兰阴性
抗菌剂,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全球问题。
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反应是不同的,由于外排泵系统
作用。对外排泵抑糨UCCCP与QRT-PCR法结果并不一样,说明外排泵抑制剂并不能
完全反映主动外排泵adeB的情况:耐药菌株不仅存在AdeABC#H非系统,可能还存在
2
其它外排泵机制的介导,或还存在其他重要的耐药机制,如ESBLs酶、外膜通透性
的改变与丢失等,有待后期实验进一步研究。
长时问、不规范应用低于正常杀菌剂量的抗生素容易诱导出细菌的耐药性,也
J下是细菌耐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试验通过体外药物诱导证实了鲍曼不动杆菌
可在长期低剂量的接触抗菌药物后产生耐药性变异,形成耐药菌证明此点。因此,
合理使用抗菌药,加强对耐药菌株的监控检测及治疗,可减少或避免耐药株的传播
及暴发流行,也是预防及减少医院条件致病菌感染及耐药性形成传播的重要风险
管理对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两种萜类化合物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pdf
- 两种无创通气模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评价.pdf
- 个体化口腔支架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中对口腔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pdf
- 中国几个民族人mbl基因启动子区主要snp研究.pdf
- 中国汉族人群tf-β1启动子-509ct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的研究.pdf
- 中国汉族人群he基因多态性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相关性研究.pdf
- 中国汉族人c4因拷贝数变异及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分析研究.pdf
- 中国汉族特发性巢早衰患者易感基因的相关研究.pdf
- 中国汉族人群白素-18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pdf
- 中国河北汉族人d2s1328、d3s1358、d11s2010、d16s310四个str位点遗传多态性研究及其法医学应用.pdf
- 体外雪旺细胞与管内皮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pdf
- 体外预测已烯雌引起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pdf
- 使用盐酸二甲双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的研究.pdf
- 促性腺激素预处的小鼠排卵过程中adamts-1在卵巢中的表达的研究.pdf
- 促红细胞生成素射液对离体幼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pdf
- 保存方法对同种体软骨移植物免疫原性的影响.pdf
- 促红细胞生成素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左室功能和心室重量的影响.pdf
- 信号转导及转录化因子3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的探讨.pdf
- 保定成人哮喘现调查及c-反应蛋白、il-8对哮喘病情评估价值研究.pdf
- 健康人群步行能消耗特点与模型的初步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