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假丝酵菌病合并解脲脲原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pdf

外阴阴道假丝酵菌病合并解脲脲原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外阴阴道假丝酵菌病合并解脲脲原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

锸≯£,冀。苎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解脲脲原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 摘要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解脲脲原体 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 硕士研究生:李艳秋 导 师:张帝开教授 摘要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茵病(VulvovaginalCandidi戚s,WC)是由假丝酵母菌感 染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是最常见的妇女外阴阴道炎症之一,约占微生物所致阴 生的散发的、由白色假丝酵母菌所致的轻、中度vVC。复杂型包括复发性 VVC(Recurrent VulVovaginalCandidiasis,I℃VVC)、重度VVC(SeVereVulvova西nal 如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抑制和衰竭患者。据估计,有75%的育龄女性一生中至 少患过1次VVC,40%~50%的患者有再次发作的经历,而5%~lO%的妇女则发 展为RVVC。虽然部分R-VVC有一些诱发因素,如抗生素的滥用、高水平雌激素、 口服避孕药的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妊娠、未控制的糖尿病等,但大部分复发机 制不明。VVC反复发作严重困扰着妇女的身心健康,也成为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难 题。 目前,人们在积极探讨VVC反复发作的原因,近些年来,有研究表明,VVC 的发生可能与下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re印lasmaurealyticum,UU)及沙眼衣原体 (Chlamydia 道UU、CT的感染率高于正常人群,R-vVC患者合并下生殖道UU/CT感染率明显 高于单纯性VVC及正常人群,对合并下生殖道UU感染者加用抗支原体治疗,治 愈率高于单用抗白色假丝酵母菌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提示VVC ‘移£量。苎己童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解脲脲原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 摘要 的发作尤其是IWVC的反复发作与下生殖道UU、CT感染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尽管已有的研究表明VVC的发生和下生殖道UU、CT的感染可能存在一定相 关性,但VVC发病的严重程度及复发与下生殖道UU、CT的感染是否存在相关性, 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可能原因是UU、CT的感染,临床症状比较轻微,而 VVC的症状比较典型,故下生殖道UU、CT的感染容易被患者本人以及医生“忽 视”,同时UU、CT的确诊只能通过病原学的检测。因此,VVC合并下生殖道UU、 CT的感染是否导致VVC发作尤其是RVVC反复发作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目的 患者合并下生殖道UU、CT感染情况,初步了解VVC发病的严重程度及复发与 下生殖道UU、CT感染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临床正确认识、诊断和治疗提供帮 助;此外,也为下一步开展VVC反复发作的原因和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的妇科门诊病人93例为病例组。另同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 体检的健康妇女240例为对照组。 1.2分组:根据既往VVC发病次数及本次就诊评分情况,将病例组分为三 组:单纯性VVC组、重度VVC组和复发性WC组。 2、研究方法 2.1 假丝酵母菌检测:取阴道分泌物涂片,行革兰氏染色,然后在油镜下 观察,革兰氏染色阳性呈葵瓜子形状的为孢子,呈粗链状的为菌丝。 2.2对全体研究对象用棉拭子取样法采集宫颈管分泌物标本,提取UU 结果 1.女性下生殖道UU/CT荧光定量检测结果 II 锸!,六荛三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解脲脲原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 摘要 和复发性WC组UU、CT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单纯性VVC组 为单纯型组,而将重度VVC组、复发性VVC组合并为复杂型组,两组Uu、CT 阳性率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C耶日性18例占7.5%。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UU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照组之间UU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及P值分别为:贮=8.931, P=0.003(双侧),贮=8.363,P=O.004(双侧),贮:4.562,P=0.033(双侧)。 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CT阳性率、UU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uqie9573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