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冬小麦品种在3种质地土壤中氮代谢特征及利用效率分析.pdfVIP

不同冬小麦品种在3种质地土壤中氮代谢特征及利用效率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冬小麦品种在3种质地土壤中氮代谢特征及利用效率分析.pdf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 (7): 601–610 doi: 10.3724/SP.J.1258.2013.00062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不同冬小麦品种在3种质地土壤中氮代谢特征及利 用效率分析 1,2* 1,3 1,2 1,2 1,2 1,2 1,2** 熊淑萍 张娟娟 杨 阳 刘 娟 王晓航 吴延鹏 马新明 1河南省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郑州 450002; 2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郑州 450002; 3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 郑州 450002 摘 要 为明确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的氮代谢和利用特征, 筛选与土壤质地相适宜的高 产和氮高效利用的优质小麦品种, 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 在同一生态类型区砂土、壤土和黏土3种质地土壤上, 以当地生产上 大面积应用的强筋小麦‘郑麦366’ (‘ZM366’)和中筋小麦‘矮抗58’ (‘AK58’)、‘周麦22’ (‘ZM22’)为材料, 系统地研究了土壤质地 对不同冬小麦品种主要生育时期叶片氨同化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花前和花后不同器官氮素积 累和分配、氮素再分配等氮代谢过程及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这3种土壤质地上, 不同品种冬小 麦旗叶GS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呈倒“V”型变化特征。各品种小麦旗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小及达到最大值的时 期不一样, 砂土条件下峰值早于壤土10天左右出现, 且在5月22 日已检测不到GS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花前和花后小麦地 上部及各器官氮积累量(NA) 、氮再分配量(NR) 、成熟期籽粒产量和氮素当季利用率(NUE)均以壤土上为最高。氮素转运率 (NRE) 、花前再分配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NRC) 、氮素生理效率(NPE)、氮收获指数(NHI) 以砂土上为最高。其中, 砂土上 NRC达82.46%–95.84%, 是花后的7倍左右; 壤土和黏土条件下花后吸收的氮素在籽粒氮素的积累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贡献率 分别为36.6%和29.2% 。同一土壤质地上3个品种比较, 在砂土上, 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NUE 和NPE 以‘郑麦366’最高, 而壤土上以‘矮抗58’最高, 黏土上则以‘周麦22’最高。因此, 在生产上应培育和选择与土壤质地相适 应的小麦品种, 砂土地种植‘郑麦366’, 壤土条件下种植‘矮抗58’, 黏土条件下种植‘周麦22’, 可以在获得较高产量和品质的同 时,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关键词 积累, 同化, 氮素, 再分配, 土壤质地, 利用效率, 冬小麦 Research on nitrogen metabolism characteristics and use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winter wheat cultivars grown on three soil textures XIONG Shu-Ping1,2*, ZHANG Juan-Juan1,3, YANG Yang1,2, LIU Juan1,2, WANG Xiao-Hang1,2, WU Yan-Peng1,2, and MA Xin-Ming1,2** 1Key Laboratory of Physiology, Ecology and Ge

文档评论(0)

eorihgvj5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