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体宪法学.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国体宪法学.pdf

国体宪法学 亚洲宪法学的先驱形态 林 来梵X 摘 要 日 本 《明治宪法》初期所创生的以穗积八束为代表的国体宪法学,可视为亚洲宪 法学的先驱形态。它以宪法解释学的样式出现,但具有政治神学的源流;它经过了实证法学的 洗礼,但属于一种“ 非完全去政治性” 的理论体系;它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西方的国家类型学在 亚洲话语中的发展,也为近代东方国家在面临西方列强冲击的历史处境中安排了君主立宪主 义的出路,但方法上的不彻底性与理论上的破绽,亦使其成为极端保守乃至反动的政治意识形 态的婢女,并由此受到日本学界的批判与蔑弃。 关 键 词 国 体 ;国 体 宪 法 学 ;穗 积 八 束 ;去 政 治 性 ;国 家 类 型 学 ;政体 一 、为何“ 国体宪法学” 如所周知,“国体”一语是我国宪法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殊不知,从当今国际宪法学的 情形来看,这几乎仅限于我国宪法学而已,其他国家的宪法学一般不采用类似的用语。尽管如 此,作为宪法学概念,“国体”并非我国所创生。正如当代加拿大学者JohnS. Brownlee所指出 的那样,它是“日本历史上发展出来的一个最具有原创性的政治观念 ”。〔1〕不仅如此,这一观 *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1 〕 See John S. Brownlee? Four Stages of The Japanese Kokutai (National Essence ) ? JSAC Confer­ enc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0.无独有偶,中华民国时期,戴季陶也曾在其著名的《日本论》一书中 专辟一章 (即全书第二节),题为《神权的迷信与日本国体》,认为日本独特的国体观念,其实就是一种由神道教 发展出来的有关国家的神权迷信。参见戴季陶:《日本论》,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年版,页 5 以下。 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宝/ 念在日本精神史上还颇为重要,现代日本政治学巨擘丸山真男就曾在其《日本的思想》一书中 将“国体”观念作为整个“近代日本之基轴 ”而加以批判性的考察。〔2 〕当然,这里所言的“国 体 ”(National Essence),是一个多倾向于政治学,甚至日本文化学意义上的概念,但应当指出 的是,除此之外,“国体”概念也曾进入近代日本宪法学的领域,由此建构了一个宪法学理论体 系,此即本文所说的“国体宪法学”。 “国体宪法学 ”是《明治宪法》初期所创生的一种宪法理论体系,可谓亚洲宪法学的先驱形 态。〔3〕时至今日,这种“国体宪法学 ”在日本宪法学界虽已几乎成为绝响,但在《明治宪法》学 说史上,它曾先后两度雄踞权威学说的地位,以致碧海纯一、长尾龙一等现代日本法学理论家 均将“国体”作为“日本近代法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加以定位。〔4 〕更值得重视的是,“国 体 ”概念虽已几近绝迹于当今日本宪法学的视野之中,但由于在我国清末预备仿行君主立宪时 期 ,以梁启超、达寿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人引进了“国体”一语及其相关理论,尤其是达寿全面引 进了“国体宪法学 ”的核心内容,使得此概念成为我国法政理论的一个重要用语,并在各种历史 机遇之中不断演变,以致沿袭至今仍被作为一个概念装置,承载着建构国家形态蓝图、将特定 政治权威正当化以及参与国家统合原理之形成等重要的功能。〔5〕 鉴于上述这些缘由,国体的观念史研究就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笔者曾尝试作出 一些努力,但主要是侧重于从宏观视角把握整个国体概念史的发展脉络,且立足于现代中国的 叙事立场,为此对作为国体观念源流的日本国体观委实着墨不多。〔6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本 文拟进一步追溯国体观念的历史源流,全面解构“国体宪法学 ”的理论原型,公允评价其学术上 的得失,同时也籍以省思宪法学的方法论及其历史处境等重大理论问题。 〔2 〕 丸山真男:《日本乃思想》,岩波书店,196 1年 ,二十八 一夕以下。 〔3 〕 日本现代法史学者家永三郎曾指出,在《明治宪法》诞生之后,当时日本即出现了一种“学术型宪法 学”,有别于其他政论家、媒体人的宪法谈议。穗积八束等人的宪法理论,即可视为这种“学术型宪法学”的“先 驱形态”。家永三郎:《日本近代宪法思想史

知传链电子书

文档评论(0)

dustinne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