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禽流感HN防治精要.ppt
禽流感研究进展 一、病原学 2、流感病毒的结构 诊治经过 (四)、运气学说推理 产生H7N9禽流感疫情的运气原因分析:从中医五运六气的角度分析,葵巳年“岁火不及”,但又是“同岁会”之年,“不及而加同岁会”,一般情况下是可作平气看待的。但“葵”作为“不及”之火,仍易受到寒水之气的侵袭,加上地支“巳”是运气理论中的“对化”年,理论上“对化盛而不实,胜而有复”,是说这种均衡不够稳定,容易发生胜气和复气,也容易出现倒春寒。若出现偏寒或雨水偏多的情况,则是运气失常的表现,所谓“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据今年的实际气候观察,司天之气的厥阴风木 和客气阳明燥金在年初均迁正到位,并未出现明显 的升降失常;但随后出现了较多较强的沙尘暴,3 月上旬气温的回升亦偏早偏高,这在运气理论上是 由厥阴风木之气“至而太过”引起的,“风燥火热 胜复更作”;至3月下半月开始,又出现了较剧烈 的倒春寒,寒潮频繁,气温变化起伏大。 * * 安徽中医学院呼吸内科 马啸 流行病学 2 H7N9 4 发病机制 3 3 病原学 3 1 流行病学 2 病原学 3 1 参考文献 5 1、禽流感的病原 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 A 型流感病毒,病毒粒子的直径为80~120 nm,呈球形、杆状或长丝状。病毒主要由囊膜和核衣壳构成。根据病毒核蛋白 (NP) 和膜蛋白 (MP) 抗原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 A、B、C 三型。 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结构 由 8 条单独的负链 RNA 组成,共编码8 种结构蛋白,每一条流感病毒 RNA 都以不同的核糖核酸蛋白复合体形式存在。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 NA) 核蛋白( NP) 基质蛋白1( M1) 基质蛋白 2( M2) 聚合酶蛋白( PB1、PB2、PA) 非结构蛋白NS1 非结构蛋白NS2 AIV 本身具有依赖 RNA 的 RNA 多聚酶,其 mRNA 是在宿主细胞内依赖其本身的 RNA 多聚酶而合成的 HA和NA 处于囊 膜表面,是病毒 毒力的主要蛋 白,在病毒感染 与致病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 3、病毒的蛋白质功能 血凝素(简称HA蛋白),H蛋白可以使病毒附着在生物细胞的受体,使其感染 神经氨酸酶(简称N蛋白),N蛋白会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 目前已经鉴定出的HA有H1-H16,NA有N1-N9亚型,其不同HA和NA亚型组合的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可以是显著不同的。 基质蛋白:编码的蛋白被称为M1,部分分子量较小的蛋白称为 M2。 PB1、PB2、PA:病毒聚合酶基因。 非结构蛋白:主要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 核蛋白:主要功能是使病毒RNA形成核糖核蛋白复合体,以此来稳定vRNA,使其免受核糖核酸作用。 4、禽流感病毒的特点 禽流感病毒具备流感病毒的变异特性。抗原性变异是A 型流感病毒常见的一种自然变异, 分为抗原漂移和抗原转移。 流感病毒缺乏一种校正和修复复制错误的机制, 当他们在人类和动物机体中复制时, 遗传物质容易发生变化, 原来的病毒株就会被新的抗原变异株取代。这些经常的、持久的A 型流感病毒抗原物质微小变化的现象被称为抗原漂移。 如果突变的幅度加大, 导致新的亚型产生, 则出现抗原转移, 导致完全不同于亲代的新的病毒亚型。 人群对新亚型病毒没有免疫力, 也就没有疫苗可以进行保护, 因此导致了历史上各次高致病性流感的大流行。 禽流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病毒。1878年意大利首次发现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称之为“鸡瘟”,48小时内引起的死亡率可达100‰.在1900年它被人类发现时称其为“真性鸡瘟病毒”。 二、禽流感的流行病学 A 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一定就是禽类吗??? A 型流感病毒可感染各种动物, 包括人, 猪、马、各种海洋动物及禽类。 (1)1918年暴发的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人类流感, 即西班牙流感。由于缺乏病毒分离株, 无法对这次流感的病原做生物特性的研究, 然而血清学记录表明,此次流感由类古典猪流感病毒(H1N1) 引起,对该病毒的后代病毒进行遗传学分析表明, 该病毒来源于欧亚大陆的禽流感病毒。 (2) 1957年人类第2次大流感暴发, 被称为亚洲流感。血清学研究表明, 引起此次大流行的病毒是H2N2 亚型。Kawaoka发现该病毒的PB1、HA、NA 基因皆来自禽流感病毒, 其他基因仍保留了当时流行于人群中的H1N1病毒的基因。 (3) 20 世纪的第3次、第4次流感暴发分别在1968 年(香港) 和1977年(香港) , Kaw aOka等对第3次流行株进行基因研究发现, 其PB1 和HA 基因来自禽流感病毒, 其他6个基因来自当时流行于人群中的H2N2病毒, 这也是一个人源和禽源病毒的杂交病毒。 特别是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