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微乳液法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微乳液法课件.ppt

目录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概述 微乳液体系的选择及作用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及方法 微乳液中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及收集方法 一、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概述 微乳液:是指两种相对不互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形成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或半透明的粒径大小在10~100nm 之间的分散体系。 一、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概述 在此体系中,两种互不相溶的连续介质被表面活性剂双亲分子分割成微小空间,形成微型反应器。其大小可控制在纳米级范围,反应物在体系中反应生成固相粒子。 微乳液能对纳米材料的粒径和稳定性进行精确控制,限制了纳米粒子的成核、生长、聚结、团聚等过程。 二、微乳液体系的选择及作用 2.1 组成及分类 微乳液通常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和水组成。 根据分散相与连续相的不同,微乳液可分为“油包水(W/ O) ”和“水包油(O/ W) ”两种类型,和普通乳状液不同,微乳液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能量。 二、微乳液体系的选择及作用 2.21 表面活性剂组成及类型 二、微乳液体系的选择及作用 分类: 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OT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十二烷基磺酸钠)、D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系列(聚氧乙烯醚类) 二、微乳液体系的选择及作用 2.2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 决定微乳液的类型 增加界面粘度 影响纳米粒子的尺寸 二、微乳液体系的选择及作用 2.31 助表面活性剂 常用的助表面活性剂有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正庚醇等中长链的醇。 二、微乳液体系的选择及作用 2.32 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调节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增加界面膜的流动性 影响纳米粒子的尺寸 三、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及方法 3.1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瞬时负界面张力机理:油/水界 面的张力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降 1—10mN/m,形成乳状液,当加入助 表面活性剂后,表面活性剂和助表 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产生 混合吸附,油/水界面张力迅速降至 — mN/m, 甚至产生瞬时负界面张力,所以体系将自发扩张界面, 直至界面张力恢复为零或微小的正值而形成微乳液。 三、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及方法 3.2 微乳液的形成方法 3.21 HLB值法 表面活性剂的 HLB值对微乳液的形成至关重要。 通常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很高,需要加入中等链长的醇或 HLB值低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经过试验可以得到各种成分之间的最佳比例。 三、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及方法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根据其 HLB值对温度很敏感的特点进行确定,即在低温下亲水性强、高温下亲油性强。 含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体系随着温度的提高,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微乳液。当温度恒定时,可通过调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和亲油基比例达到所要求的 HLB值。 三、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及方法 3.22 盐度扫描法 当体系中油的成分、油—水体积比(通常为1)、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和浓度确定后,改变体系的盐度(由低到高)往往可以得到 3种状态的微乳液:O/W 型、双连续结构和 W/O型。 三、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及方法 电解质可降低包围乳化剂极性端的离子厚度,从而降低乳化剂分子极性端之间的排斥力,在形成液滴时可使乳化剂更多地分布于油水界面膜上。 五、纳米粒子的收集方法 沉淀灼烧法-用离心沉淀法收集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及有机溶剂的粒子,经灼烧得到产品。此法虽然简单,但粒子一经灼烧就会聚集,使粒径增大很多,而且表面活性剂被烧掉,浪费很大。 烘干洗涤法-让含有纳米粒子的微乳液在烘干箱中放置以除去其中的水和有机溶剂,残余物再加同样的有机溶剂搅拌,离心沉降,再分别用水和有机溶剂洗涤以除去表面活性剂。 此法未经高温处理,粒子不会团聚,但需要大量溶剂,且表面活性剂不易回收,浪费较大。 * 主讲人:何苗苗 正、负离子 或极性非离子 头基 链尾 亲水基 亲油基 直链或支链 碳氢链或碳氟链 广泛用于微乳状液的制备,且不需要使用助剂(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 增加柔性,减少微乳液生成时所需的弯曲能,使微乳液液滴易生成 4.11 两种微乳液混合 两微乳液A、B混合碰撞聚结形成AB沉淀 四、微乳液中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 反应物A 反应物B 混合两个微乳液 液滴间碰撞传质 发生化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