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菌种选育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 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 第一节 菌种选育 菌种选育: 由于自然的或通过人工的方法使微生物发生变异,再通过识别、分离、筛选得到具有更优良性状的高产菌株的过程。 一、微生物菌种选育的理论基础 基础知识 微生物学、遗传学 、生物化学 (一)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 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特点: (1)微生物繁殖快,生活周期短 ,变异了的个体可以迅速表现出来; (2)微生物由于个体小,其比表面积大,易于引起细胞变异; (3)微生物大多以无性繁殖或以无性繁殖为主,而且营养体多数为单倍体,便于建立纯系 。 微生物的变异包含稳定性变异和不稳定性变异 稳定性变异:不能回复到变异发生前的状态 ; 不稳定性变异:当环境恢复到正常状况时,其形态和特性又能恢复原状,是暂时的。 (二)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1、研究历史 1866年,Mendel的试验——豌豆杂交试验 1910年,Morgan的果蝇试验——确认遗传因子—基因 1897年,Miescher 发现核酸,但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意义。 微生物遗传学的三个经典实验——细菌转化实验                草花叶病毒的拆和实验                噬菌体感染实验 遗传的物质基础------核酸(DNA,RNA) 2、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 (1)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 核酸 核苷酸 (2)遗传物质分子结构 DNA的双螺旋结构。碱基互补,对应。 (3)DNA的复制 半保留复制。 单细胞细菌只具有一个DNA分子, 细胞分裂一次,DNA就复制一次。 3、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真核生物,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 原核生物,拟核,DNA分子呈裸露状态。 质粒, 基因与染色体, 二、自然选育 自然选育:    它是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变异,通过分离、筛选,排除劣质性状的菌株,选择出维持原有生产水平或具有更优良生产性能的高产菌株。 自然选育是发酵生产中经常性工作。为什么?    由于自发突变的正突变率很低,多数菌种产生负变异,其结果是使生产水平不断下降。因此,在生产中需要经常进行自然选育工作.以维持正常生产的稳定.选育高产菌种不是自然选育的主要目的。 (一)菌种退化变异的原因 1、遗传基因型的分离 遗传基因型的分离? 有何表现? 2、自发变异的产生 3、人工诱变导致的退化变异 (二)自然选育的目的和适应条件 目的: 保持菌种优良性状的稳定性; 保持菌种的纯度; 将具有高产性状的微生物从混杂的群体中分离出来,建立高产菌株占优势的群体。 适应条件(什么情况下进行自然选育): 长期保存时,使菌种尽可能纯化; 菌种选育时,及时自然分离,得到稳定的高产菌株。 (三)自然选育的方法 自然选育步骤: 1.通过表现形态来淘汰不良菌株 2.通过目的代谢物产量的考察 3.进行遗传基因型纯度试验,以考察菌种的纯度 4.传代的稳定性试验 具体方法与操作? (试剂药品、仪器设备、操作方法) 可以干活了! 三、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 是指人为地、有意识地将对象生物置于诱变因子中,使该生物体发生突变,从这些突变体中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株的过程。 20世纪40年代开始诱变育种,获得青霉素高产变异菌株。 目前仍是一种比较经济、高效的育种方法。因为:一是对生物调控机制还了解不够透彻;二是基因工程的方法耗费大。 (一)突变 突变: 从生物表型上说是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突变。带有这种变化的菌株称为突变菌株。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点突变或微小损伤)和染色体畸变两大类。 自然突变或自发突变:在自然状况下发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在人为地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的突变。 (二)诱变的基本原理 诱变剂: 用来处理微生物并能提高生物体突变频率的物理或化学因素,称为诱变因索,又称诱变剂。 三类:物理、化学、生物诱变剂。 2、诱变剂作用机理 诱变剂作用机理各不相同,诱变效果也不同。 (1)物理诱变剂 快中子、60Co、γ-射线、β-射线----电离辐射。 引起染色体倒位、易位、缺损、重组及其他畸变。 紫外线-----不形成离子的非电离辐射 (最常用 )。 紫外线对生物诱变最有效的波长是------200~300nm,其中260nm左右作用最大。 胸腺嘧啶(T)二聚体的形成是紫外线引起细胞突变的主要原因 ,改变了正常的配对,破坏了腺嘌呤(A)的正常掺入作用。复制就会在这一点上突然停止或错误地进行。 图2—3 ,图2—4 。 光复活作用 : 紫外线照射后造成的DN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