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姜制中药学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物姜制中药学论文.doc

药物姜制中药学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关于姜制法的起源;关于姜制法的发展;关于姜制法的理论,对药物姜制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考查历代中医药文献,最早记载用姜汁制药的医药著作是南北朝时期南齐时的《刘涓子鬼遗方》对半夏的炮制:“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药物的种类逐渐扩大,医方与日俱增,姜制药物的品种也相应增多、统计历代文献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点:梁*陶宏景著《本草经集注》:“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宋*寇宗著《重刊本草衍义》厚朴:“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明*陈嘉谟著《本草蒙荃》:“姜制发散。”明*李延著《医学入门》:“入脾姜制。”清*张仲岩著《修事指南》:“姜制温散。”、《神农本草经》总结药物的配伍关系共有“七情”,指出“当用相须相使者良;……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其中相畏相杀的配伍关系与药物“姜制温散”的作用应该属同一范畴的概念;相须相使的配伍关系与药物“入脾姜制”的引经作用也应该是同一范畴的概念、姜制的理论基础是源于《本经》关于药物配伍关系的“七情”,先有药物配伍的理论与实践,而后才有姜制法的产生;姜制的理论经历了由制止药物毒性到制止药物偏性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一个药物运用姜制法的一般条件是增强药物的疗效,或是增强某方面的疗效,但决定条件则是要能制止药物的偏性;与酒制、醋制偏重利用物理化学作用炮制药物不同,姜制主要是通过药物配伍的作用以制止药物的偏性和增强疗效,达到提高药物功效的目的,等。具体材料详见:用姜汁炮制药物是传统的炮制方法的一部份。1995年版《中国药典》1部收载姜制的药物计有7种,包括竹茹、厚朴、黄连、草果仁、半夏、南星、白附子,说明对姜制药物的方法是给予肯定的。我们学习整理研究提高这种制药的方法同样是有意义的。 1关于姜制法的起源考查历代中医药文献,最早记载用姜汁制药的医药著作是南北朝时期南齐时的《刘涓子鬼遗方》对半夏的炮制:“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简言之,即是多次漂洗处理后,用姜汁浸炒。与其他各种炮制法比较,相对而言形成的时间较晚,已是公元500年左右的时候。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中半夏毒,以生姜汁、干姜并解之。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方中用半夏的共计31方,配伍生姜用16方,配干姜的有8方,其余7方虽不配姜用,但大都使用别的方法炮制。可知当姜制方法未形成以前,主要是通过与姜配伍应用达到制止半夏毒性的目的。 2关于姜制法的发展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药物的种类逐渐扩大,医方与日俱增,姜制药物的品种也相应增多。唐代新增姜制的药物有8种:草乌、白姜蚕、南星(《银海精微》);鹑、石蜜(《食疗本草》);生狼毒(《外台秘要》);厚朴(《经效产宝》);骨碎补(《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宋代(《包括雷公炮炙论》)计有41种:凝水石、酱(《雷公炮炙论》);白附子、牵牛子、大戟(《太平圣惠方》);附子(《博济方》);黄连(《旅舍备要方》);杜仲(《类证活人书》);龙胆(《重修政和备用本草》);大黄、蜈蚣、枇杷叶、腊茶、乳香、陈粳米、槲白皮、皂荚英(《圣济总录》);连皮大腹(《全生指迷方》);桔梗、罂粟壳、薯蓣、远志(《普济本事方》);前胡、白扁豆、五加皮、生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干蟾、肉豆蔻、陈粟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黄芩(《三因极病证方论》);官桂、贝母(川贝,《卫生家宝产科备要》);诃黎勒(《陈氏小儿痘诊方论》);全蝎、何首乌、香附子、草豆蔻、虎骨、薄橘红(《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栀子仁(《产宝杂录》);熟地(《女科百问》)。金元时期计有2种:五灵脂、白矾(《丹溪心法》)。明代计有24种:益智仁、天雄、麻黄(《普济方》);乌头(《奇效良方》);当归(《本草蒙荃》);干漆(《医学纲目》);香薷(《医学入门》);白术、芍药、苍术、黄芪、菖蒲、紫菀、天花粉、天门冬、麦门冬(《仁术便览》);萝卜子、青礞石(《鲁府禁方》);枳实(《证治准绳》);知母、绿矾(《寿世保元》);胡黄连(《外科正宗》);甘草(《医宗必读》);铜青(《一草亭目科》)。清代计有21种:杏仁、荆沥(《本草汇》);五加皮(《本草述》);山楂(《温热暑疫》);陈皮(《本草备要》);薏苡仁、黄柏(《本经逢原》);砂仁(《嵩崖尊生全书》);明天麻、白云苓、草果仁(《幼幼集成》);松香(《串雅内篇》);川芎(《串雅补》);旱莲草、天仙藤(《得配本草》);西洋参(《纲目拾遗》);巴豆霜(《幼幼释迷》);木瓜(《类证治裁》);枣仁、吴茱萸、大枣(《温热经纬》)。以上历代姜制的药物合计97种,可见姜制法在中药炮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要的。把各个时期姜制药物增加的数量进行比较:宋代>明代>清代>唐代>金元时期,可知姜制法在宋代发展最快,明代、清代稍次,金元时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jatkmvo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