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激素保健功能医学研究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褪黑激素保健功能医学研究论文.doc

褪黑激素保健功能医学研究论文 褪黑激素(Melatonin)主要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吲哚类激素。人的松果体是附着于第三脑室后壁的、豆粒状大小的组织。也有报导[1~3]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和副泪腺也能产生少量的褪黑激素;某些变温动物的眼睛、脑部和皮肤(如青蛙)以及某些藻类也能合成褪黑激素。褪黑激素的分子式为C13N2H16O2,分子量232.27,熔点116~118,化学名称为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N-acetyl-5-methoxytryptamine)。 Lerner(1960)[4]首次在松果体中分离出一种激素,由于这种激素能够使一种产生黑色素(melanin)的细胞发亮,故取其字首Mela;同时由于它从5-羟色胺(serotonin)衍生而来,故取其后缀tonin,因此,这种松果体激素取名为Melatonin(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小,以pg(1×10-12g)水平存在。近年来,国内外对褪黑激素的生物学功能,尤其是作为膳食补充剂的保健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睡眠、调节时差、抗衰老、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项生理功能。 1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 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约。[5,6]松果体在光神经的控制下,由色氨酸转化成5-羟色氨酸,进一步转化成5-羟色胺,在N-乙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再转化成N-乙酰基-5-羟色胺,最后合成褪黑激素,[7]从而使体内的含量呈昼夜性的节律改变。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8]清晨2:00到3:00达到峰值。[9]Hakola等对夜班工人唾液中褪黑激素含量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种昼夜节律性变化。[10]褪黑激素生物合成还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它可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也可经哺乳授予新生儿。因此,在刚出生的婴儿体内也能检出很少量的褪黑激素,直到三月龄时分泌量才增加,并呈现较明显的昼夜节律现象,3~5岁幼儿的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最高,青春期分泌量略有下降,以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到青春期末反而低于幼儿期,到老年时昼夜节律渐趋平缓甚至消失。[11] 2褪黑激素对睡眠的影响 Holmes研究了褪黑激素的催眠作用和对神经化学的影响,大鼠给予10mg/kgBW褪黑激素后,用EEG检测入睡时间,与服药前相比,缩短一半,觉醒时间也明显缩短,慢波睡眠、异相睡眠明显延长而且容易唤醒;给予2.5mg/kgBW,得到程度略低的、类似的催眠效果。任何剂量的褪黑激素都不会改变标准EEC模型和干扰正常的睡眠规律。[3]腹膜给予小鼠褪黑激素25mg/kgBW的催眠作用与100mg/kgBW(腹膜)环己烯巴比妥(催眠药)的作用相似。[12]Dollins等(1994)[13]用低剂量褪黑激素对20名年青健康志愿者进行催眠效果的研究,志愿者在上午11:45口服0.1~10mg褪黑激素后,其血清浓度达到正常人夜晚平均浓度水平;0. 1、0. 3、1.0和10.0等各剂量组均使受试者口腔温度下降、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精力下降、疲劳感增加、情绪低下、对Wilkinson听觉觉醒试验反应正确率下降。Waldhauser等(1990)[14]也对20名年轻健康志愿者进行口服80mg褪黑激素催眠效果的研究。观察到服药1h后血清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平均为25817pg/mL),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浓度,睡前醒觉时间、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改善,睡眠中觉醒次数明显减少,而且睡眠结构调整,浅睡阶段缩短,深睡阶段延长,次日早晨唤醒阈值下降。Irina等(1995)[15]在18、20、21时给予志愿者口服0.3mg和1.0mg褪黑激素,能使入睡和进入睡眠第二阶段时间缩短,但未影响REM(Rapideyemovements,快速眼动)期,表明褪黑激素有助于改善失眠症。因此,褪黑激素作为一种新型催眠药物,其独特的优点为: (1)小剂量(0.1~0.3mg)就有较为理想的催眠效果;[15] (2)是一种内源性物质,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起作用,对机体来说并非异物,在体内有其自身的代谢途径,不会造成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蓄积; (3)生物半衰期短,口服几小时后即降至正常人的生理水平; (4)毒性极小。褪黑激素保健功能责任编辑:刘老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jatkmvo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