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感染管理科
2015年4月
附录2-1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2-1-1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10 月)高发。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1.4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一般为 6 h~48 h。偶尔长达 4 d。
2.2 主要症状及体征
2.2.1 胃肠炎型:最常见。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
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3 d~7 d。
2.2.2 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
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
3.2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3.3 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
3.4 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 4倍)。
3.5 沙门氏菌检验按照 GB 4789.4 进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2-1-2 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 3 月~9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EPEC)、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E.coli,EAggEC) 等致
泻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被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的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食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
1.4 易感人群:老人及婴幼儿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
2.1.1 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的潜伏期为 1 d~3 d,最短 10 h~12 h。
2.1.2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潜伏期为 1 d~3 d,最短 10 h~18 h。
2.1.3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的潜伏期为 1 d~6 d,最短 12 h~36 h。
2.1.4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潜伏长,3 d~10 d,平均为 4 d。
2.1.5 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的潜伏期不详。
2.2 主要症状
2.2.1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是婴儿(2 周~18 个月)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见。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不适、呕吐、腹泻、粘液便(无血),20%左右的婴幼儿有上感症状,病情可持续 2 周以上,严重者可致死。
2.2.2 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腹痛、腹泻、恶心、低热,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便形似霍乱),少有血样便出现。常为自限性,一般2 d~3 d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
2.2.3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临床表现多为突发性痉挛性腹痛,初为水样便后为鲜血样粪便,偶有低热,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如婴幼儿或老年人)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水板减少性紫癜,导致死亡。
2.2.3.1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O157:H7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为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人感染该病原后,患者大多数起病较急,典型的出血性肠炎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出现水样便,1 d~2 d 后出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病程一般为2 d~9 d。感染中毒严重的人在便后不久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