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研究的设计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科学实验研究的设计 * 一、概述 1. 科研思维:思维模式:‘学习型’ 与‘探索型’; 科研思维能力需要培养 Reading after a certain age, diverts the mind too much from its creative pursuits. 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 过了一定年龄阶段后的学习,会太多地转移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精力。任何一个人,如果学习太多,他用大脑进行思考的机会越来越少,进而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 (爱因斯坦) * 2. 科研定位: 〝三定〞: 明确的目标 定研究方向 很稳定 定研究领域 相对稳定 定研究课题 非常活跃 如何定位: ① 学科发展的前景与可行性 ② 单位的可能条件 ③ 个人兴趣 研究生应与导师共同定课题 * 科研的目的:探索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求知,追求真理 基础研究(波尔象限):只受知识需求推动,不受实际应用引导的研究活动 应用基础研究(巴斯德象限):既扩展知识边界,又受应用目的影响的研究 应用研究(爱迪生象限):应用导向,不寻求对特定科学领域或规律的全面认知 数据积累活动: 也有可能开拓新领域 科研与创新:只有金牌没有银牌 * 3. 独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⑴ 掌握信息, 复习文献的能力 ⑵创新思维能力 ⑶科学实验设计能力 ⑷科学实验操作能力 ⑸科学论文撰写发表能力 (6) 科学基金申请能力 * 知识爆炸时代如何复习文献? 复习文献不是为当‘饱学之士’而是将其用于科学实验研究 按“三定”决定掌握知识的程度: 方向--专业人员水平(大综述,专著) 领域--专家水平(小专论,综述 ) 课题--No.1专家水平(尽可能收集相关原著文献建立自己的‘课题文献库’) Journal club 撰写综述(针对课题的小专论) * 二. 如何进行科研课题设计 目标明确; 构思新颖; (实验)方法恰当. 1. 选题 课题要具体: 用实验手段解决科学问题(科研=做实验?),科学问题是什么? 射箭中的,忌打哪儿指哪儿. 看看“有什么变化”,“研究甚少”,“填补空白”等。 探索未知,不要过于功利; 原创性强其意义和价值可能不明了,反之已显示出高价值的工作原创性已不强. * 凝练科学问题 以植物化学保护为例 1.课题密切联系实际 田间病虫草害发生现状 田间病虫草的抗药性现状 田间病虫草的治理 2.课题不背离“方向”和“领域” 3.从田间病虫草的治理和/或文献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 提出明确假设(idea) 4.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5.有重要生产实际或学术价值(?) * 2.立论新颖-创新思维(提假说) 敢于提科学假说.(你是最接近真理的人). Idea的来源: 生产实际; 文献; 交叉学科启迪; (学科发展)自己工作的连续性, 避免被文献牵着鼻子走,或赶时髦; 新技术应用更重视新思维;交叉学科别交叉走了(转向) (谁都没有想过的,谁都没有作过的,谁都没有用过的?) * 问题求解,假说求证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宁可“奇思异想”也不可 “人云亦云”,甚至宁可‘胡说八道’也不“鹦鹉学舌” (例:相对论,幽门螺旋杆菌); 即使田间药效试验也要有新意,发掘出新东西. 要让理论来指导你的观察;所有的观察结果必须是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否 则将毫无用处。    Let theory guide your observations. All observation must be for or against some view if it is to be of any service. (Charles Darwin ) * 1979年,病理学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 1981年,消化科临床医生Mar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