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服饰论文》.doc
安 徽 科 技 学 院
院系名称:人文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年 级:中文112班
学生姓名:周宏亮
学 号:1993110248
指导教师:李坚怀
试论中国古代服饰演变与发展
——古代深衣服饰及美学意蕴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着长达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是从殷商甲骨文,还是到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汉子,都源源不断地记录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然而,在服饰文化方面却有着更为突出的展现和描绘。例如诗经中的《豳风》就记载了古代先民随着季节变换而进行的采桑,治蚕,采丝以此来纺织衣料等,由此看来古代服饰文化对文学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服饰中的深衣及其美学意蕴则是贯穿了整个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所以,研究深衣服饰演变及其美学意蕴,对认识古代服饰文化也起着很好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古代服饰;深衣;美学意蕴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华夏民族积累了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聪明密智的结晶,而且 是全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中国历代服饰是中国宝贵的财童。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信仰、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都是服饰绵延和发展的条件。哲学思想对服饰的影响极深 如先秦期“知天命、畏天命”的天命论, “天人合一”的天人感应,隋唐时期的佛教,以及明清时期“存天理 去人欲”的伦理观念影响,形成了与此相应的不同的服饰风格。
一、古代服饰演变与发展
(一)先古时期
“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论对服饰的影响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是伦理,宗教文化,也是道德哲学。商周时期,宗教迷信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 宗教迷信泛滥,天神论的流传,形成日、月、星晨、山川、林泽之神皆统于天,这是人间秩序的模范。易经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错”。这种思想在古代冕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冕服图案十二章文,都是取其自然之物天生自然而后上下,称卑,所以服饰有等级之别。冕冠的冕诞前后两端有十二白玉珠、玉 旅,数里和质里不同是用来区别贵贱,称卑的重要标志。古代人认为天施权于某人如尧舜,他们就是天的代言人,他们一切行动和规章都 是天所为。这种天命论发展成“天人合一”的天人感应论,说天和人是相应而生,天是什么样人就应该是什么样,人所体现的一切都是天的自然显现,所以反映到服饰上都以天为主题材 而作。如深衣衣裙、下裙为十二片,冕服图案二章文,冕延前后两端十二白玉珠,这些十二是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是自然的体现,由于这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论,使当时的服饰都不讲其功能,但也不是盲目地追求装饰,而是使自然的“天”的物态形象窝意于服饰之上。这种造型手段是后来形成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质。而十二章文是“俯察天地一间万象择而用之”是依据当时人类社会发展一萌芽初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致性,与自然的依附关系,说明了人的软弱性,也是天命论的思想体现。这种观念反映到色彩上也和服饰形态一样,取其自然色彩,如水为墨色、火为赤色、木为青色、土为黄色、金为白色。所以当时的服饰以这些自然色为主,表现了先秦时期天主幸万物,万物顺应天的天命论。
(二)春秋百家争鸣
对服饰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这个时期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加之春秋五浦,战国七雄,各诸侯 国之间兼并和争夺连绵不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文化学者相互 探讨,相互洁辩形成了“百家争鸣①”的局面。诸子百家所争论的问题,有天人关系,古今关系,礼义法度等等,对当时的衣冠服饰无不影响。儒家提倡“服周制”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所以使这时期宽衣博带成为统治阶级不劳而获过寄食生活的男女称贵象征。上层社会和下层阶级由衣饰就能一目了然。小袖短衣逐渐成为下层人穿的主要服饰,而被上层逐渐隔离疏远。短靴和带钩也一并被认为是游牧族特有式样,墨家②则提倡“节用”主张衣冠服饰及其他生活器具求实用,不必拘泥于等级制度,反对阶级等差。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思想,以名实相称的观念,主张“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反映了墨家学派对服饰以及人 们生活态度。继孔孟之后的荀卿,他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提倡“冠并衣裳,衡衡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这些哲学及美学领域里的思想斗争,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仍未止息,以至末期韩非子就“以道为的自然”提倡崇尚自然反对繁缚的修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学说对服饰各有不同的影响,而且加上分割为许多诸侯国,各国、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加之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在衣冠服饰上也有不同。
(三)魏晋南北朝
玄学③对服饰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地豪强势力武装割据,统治阶级凶狠残暴,荒淫放荡,腐朽没落,互 相倾轧,彼此厮杀。在这种背景下,思想领域中
文档评论(0)